郑山海:医生开私人诊所,障碍在哪

2014年03月01日02:19  新京报

  ■ 一家之言

  多点行医的关键是医生首先应该成为自由职业者,只有如此,医生才可能和各家医院相对平等地探讨工作方式和条件。而我们国家的现实是,医生大多属于单位人,大多数还拥有国家干部的身份。

  近日,新成立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举行组建以来首次工作会。有关部门表示:北京将鼓励非全日制医生以固定时间到其他医院兼职工作,甚至允许医生跨省多点执业。北京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

  医生在其他医院或自家私人诊所坐诊,有利于缓解居民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其好处非常明显。首先,由于医生可以为多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其相应服务的人群得到了扩大,患者可以从中获益。其次,多点执业让优质医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报酬,有助于提高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其三,医生跳出了单位的条条框框,可以更多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职业计划,更有利于医生的成长。最后,医院能够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聘用医生,使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

  不过,医生多点行医,开私人诊所,说易行难,事实上从2009年此一改革就开始启动,但多年过去了,这个制度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出现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多点行医的关键是医生首先应该成为自由职业者,只有如此,医生才可能和各家医院相对平等地探讨工作方式和条件。而我们国家的现实是,医生大多属于单位人,大多数还拥有国家干部的身份。这样的现实决定了,医生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满足单位的需要,甚至要完全服从于单位的利益。也就是说,医生基本不具备和原单位谈条件的资本。

  对医生实施单位化管理的结果,其实对医院也是一种束缚。因为医生是属于单位的,单位就必须对其负责到底,并且终身聘用,这实际相当于把一些工作相对固定下来,医院难以根据自身需要,聘请更加合适的医生,让多点行医变得非常不确定。

  除了医生的身份限制了医生走出去之外,私人诊所开设成本过高,也是一大门槛。“急诊女超人于莺”从协和医院辞职后开诊所,但目前,她的私人诊所被困在了租金和成本的环节上,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于莺算了一笔账,在北京,像天通苑这样相对远离市区的地方,房屋租金都已经涨到了每天每平方米10元,“我怎么也得租个200平方米吧,一年仅是房屋租金就是72万。”于莺说。尽管全科诊所在设备上投入不会太多,但是也需要购买血气分析仪、诊桌、诊椅、沙发等,还有人员工资,仅仅这些前期投入,就至少需要200万元。有医生就曾建议,要想降低私人诊所成本,须建独立的、规模化的医学检测中心。

  此外,我们国家也缺乏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档案,医生的能力缺乏衡量的尺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能否得到认可度,与其自身水平可能并不相关,而更多取决于其原单位医院的知名度。而且按规定,医生必须是副高以上职称,并在该技术职务上连续任职工作2年以上,才可多点执业和开私人诊所。所以许多履历平平,但医术高超的医生,难以得到多点行医和开诊所的机会。

  无论是多点行医还是私人诊所,都是医疗改革的必由之路,但目标明确了,还需要很多更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来为之服务,如果不能从基本的制度上予以完善,医生多点行医的理想只能长期停留在规划的蓝图中。

  □郑山海(医生)

(原标题:医生开私人诊所,障碍在哪)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日报:警惕民主陷阱下的治理失灵
  • 京华时报:且看官员打护士如何收场
  • 环球时报:两会代表委员的国籍应透明
  • 新京报:“地铁猝死”事件莫把矛头指向路人
  • 扬子晚报:退赃款“做回民警” 法盲还是“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