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马国也是受害者,对它抱怨又同情

2014年03月14日07:24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只要搜救没有结果,舆论的情绪就不可能总是平和的。 只要搜救没有结果,舆论的情绪就不可能总是平和的。

  马航班机失踪事件依然谜团重重,大量信息不断出现,又不断被否定,或者多个彼此矛盾的信息同时存在。目前加入搜救的国家已经达到12个,中国投入的力量与以往的海外搜救相比前所未有。然而遗憾的是,迄今的国际联合大搜救尚无突破性发现。这次搜救的规模和困难程度必将载入世界民航史册。

  各种不确定性扑面而来,我们无法对班机的下落妄下判断,但对于同样被议论纷纷的搜救行动本身,是可以理出一些脉络的。

  第一,马来西亚是这起班机失踪事件的第一关联方,也是主要受害者之一。除了马来西亚自身的生命财产损失,马方承受着事件的最大压力。

  第二,围绕这一顶级民航飞机失踪事件出现快速的边际发酵,马来西亚应对复杂事态的能力面临考验。马国内以往大规模的跨部门合作显然不多,国家动员力量应对紧急事态的经验不足。它的信息处理和研判能力尤其暴露出漏洞。

  第三,马来西亚看上去对搜救工作和其他善后还是挺下力的,其同中方的合作算得上态度积极、认真。马派总统特使来中国解释,慰问中方家属,以及接那些家属和相关官员去马来西亚,能做的都在做。迄今没有任何马方拒绝中方及国际社会合作的迹象。

  第四,目前舆论中有马方隐瞒关键信息的猜测,也有针对其他方面的尖锐猜测。但这些猜测都不应主导舆论的方向,尤其不能成为任何一方向其他方释放情绪的依据。

  第五,尽管舆论的不满和批评声不断增多,但不能不看到,这次大搜救是以南海局部海域为中心,最近几年最大规模的国际人道主义合作。大量不满都是具体的,各国之间同时感受到彼此善意的一面。

  只要搜救没有结果,舆论的情绪就不可能总是平和的。对此,马来西亚政府和马航,以及马国社会都应有所担待。承受失踪者家属和他们所在国家舆论的一定压力,这就是马国应对这起罕见突发事件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外部舆论对马来西亚的批评也应有所克制。毕竟大搜救仍在进行,它的重要性压倒一切。此外马国作为这起不幸事件的第一当事国,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班机失踪如此令人难过,154名中国人不知下落,全国公众心系出事海域,关注那里的每一个细节进展。世界也在看着中国。每一个家庭的痛苦都那么具体,令人心碎,社会在同情他们,给他们安慰。同时由于中国的大和强,我们无形中也会成为大搜救和事件处理的重要支柱。

  我们看到马来西亚同中方以及其他外方的合作越来越多,我们希望这些合作带来实效,促使大搜救突破性进展的尽早到来。▲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台“立法院”被攻占,大陆不妨围观
  • 环球时报:膜拜“末代港督”是奴才心理
  • 京华时报:地铁票告别大锅饭有利于实质公平
  • 环球时报:恢复读经,育民族正气
  • 京华时报:民工讨薪惨死是否另有“主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