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红:用强大金融托起城镇化

2014年03月18日07:28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涂永红

  近日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大多数国家的城镇化是市场推动的结果,工业革命、技术进步、贸易发展带动人口从农村聚集到城市。中国经30多年发展,完成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历程,目前人口城镇化水平达53.7%。但成绩背后,快速城镇化积累的矛盾凸显。

  一是城市人口增长和流动性较大,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加剧了社会资源和公共产品的紧张局面,居民的幸福指数与城镇化指数并没有同步增长,部分城市的社会稳定性变差。

  二是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运行效率较低。政府、企业总部、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资源高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周边区县生产生活功能体系不完善,无法分流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城市布局失衡也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恶化,降低城市运转效率。

  三是要素配置机制不科学,金融抑制现象明显。城镇化过程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支持,但利率管制、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等制度障碍压抑了金融活力,商业银行在城镇化中承担过多资金压力,既不能满足城镇化和地方融资平台多元化的资金需求,也不能有效化解复杂的信用、市场风险。此外,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撤并与信贷权限上收,县域及以下乡镇获得金融支持的渠道匮乏,在接纳转移人口空间最大的三、四线城市金融严重缺位。

  地方融资平台乱象与地发债无序增长表明,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难以支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建设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融资体系,是确保我国城镇化获得长期资金支持的有效路径。

  第一,发展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发行地方市政债券,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长效金融支持机制。政府可根据基础设施的性质发行不同的市政债。纯粹的公共产品,如道路、桥梁、地下管道、消防设施、公园,可发行由政府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款来源的一般责任债券;有特定受益人的市政项目,如地铁,水电、城市功能区,则可发行政府提供一定担保,由使用者、受益者付费作为还款来源的收益债券。对于空气清洁、污水治理等环境工程带来的债务,政府可探索对污染源以及碳排放进行定价,征收相关治理税费。这种政府引导、市场定价的投融资方式,既有利于汇聚市场资金,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也将大大提升市政建设效率。

  第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为农民市民化提供新的金融支持渠道。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可改变原有分散、单干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经营,由此释放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将成为未来城镇化的主力军。此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将给农民带来巨大财富,解决其市民化过程中的安居、就业、教育开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政府应鼓励金融业务“下沉”,深入乡镇,吸引风险投资、信托、保险、抵押担保、基金、财富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化建设。▲(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堂堂正正做爱国的中国人
  • 徐静波:中国媒体在马航客机新闻战中为何失败
  • 环球时报:涉克里米亚表决,中国弃权就是态度
  • 人民日报:成功的钥匙握在自己手中
  • 人民日报海外版:乌克兰危机的四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