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山:说清灭蟑费,是预算公开的应有之义

2014年03月19日02:39  新京报 收藏本文

  ■ 观察家

  预算公开就要“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一是要进一步细化,二是对公众有疑问的项目,有关部门要及时释疑。

  3月17日,北京98个市级单位晒预算和“三公”。市民对政府花多少钱、钱花在哪,整体上有了一定判断,但对一些具体项目,还是心存疑虑。

  比如,北京市卫生局的“全市家庭统一灭蟑”年度预算达3310万,旅游委的“2015新年倒计时暨旅游推广活动”预算为955万元,农业局的“北京金鱼锦鲤大赛”预算为108万元……此外,多个部门都公布了几十万不等的舆情监测预算。

  这些项目,乍一看确实有些奇怪。“新年倒计时”和“锦鲤大赛”,是否需要政府专门投入去搞,交给民间或市场是不是也一样能达到效果?舆情监测固然必要,但是否有必要花这么多?“家庭统一灭蟑”倒是惠民工程,但一年要花3310万,这些钱具体花在了哪?这些疑问引出了两个层面的问题。

  其一,是公开的细化程度仍存欠缺。财政支出预算科目,一般分为“类”、“款”、“项”、“目”四个级别。北京目前公布到“项”,详细程度在全国已属于领先位置,值得充分肯定。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公开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市民充分看懂。现在市民不知道这些“项”的钱怎么花,就是因看不到更具体的“目”。因而,预算公开的步伐不能停,要尽快向更“目”迈进。

  其二,对于公开的预算,能否建立一种质询和答复机制。政府之所以要公开,就是为了方便监督,对于这些市民心存疑惑的项目,相关部门首先有义务详加解释。过去两年预算公开之后,一些受关注或遭质疑较多的项目,有些部门回应了,有些则沉默是金。如果公开的只是一组数字,而不能有所解释,那花得是否合理,民众就无从判断,更不必说督促相关部门整改。

  尤其是在预算公开程度还未达理想化的现实下,建立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答询制度,更有必要。比如,可以规定,对于舆论质疑较多的项目,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给予解释说明。如果花得合情合理,民众自然会理解;但若是确实花得有问题,那相关预算就应该及时进行调整。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这几年很多地方在探索预算公开,有些支出项目受质疑,可说是一个普遍现象,远不止北京的“灭蟑费”“锦鲤大赛”等。所以,如能出台这样的答复机制,也会具备普遍适用价值。

  当然,在没有这样的制度之前,被质疑的相关部门,也应回应舆论关切。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也有义务向纳税人说个明白。透明是维护部门形象和公信的基本要求,如果花得合情合理,就应坦荡应对。期待相关制度尽早出台的同时,也希望看到那些被质疑的部门,能展现诚意,主动回应。

  □敬一山(媒体人)

(原标题:说清“灭蟑费”,是预算公开的应有之义)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中国外交其实不缺钙
  • 东方早报:马航事件与中国媒体的软肋
  • 环球时报:“限行”治霾,巴黎人抱怨不多
  • 环球时报:俄美不是两只蛐蛐,互掐恐殃中国
  • 徐静波:中国人为何总是自己瞧不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