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嘉琛:“差评”兰州水污染事件的信息发布

2014年04月14日11:44  海外网 收藏本文
兰州市有关部门在这次自来水危机中的表现非常糟糕,只配得到“差评”。 兰州市有关部门在这次自来水危机中的表现非常糟糕,只配得到“差评”。

  4月11日,兰州市城区唯一的供水企业——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被检测出苯含量严重超标,经查事故系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所致。苯是一种致癌物,过量吸入和食用会导致血液方面的变化,严重时将导致白血病和癌症,如果大量摄入会引起急性中毒。

  舆论对苯超标事件的追问,涉及水质监测体系、城市化工企业布局等多方面。但对受此事影响的普通市民而言,除了关心何时能恢复正常供水,他们最关注的应是“水厂和有关部门为何没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威立雅公司10日17时就已发现自来水苯超标,但直到11日11时才停止供水。据悉,威立雅公司的自来水流到最偏远的城镇需8.5小时,这意味着停水时苯超标的自来水已进入千家万户。

  每一例突发性的公共危机,都是对政府信息发布机制的一次检验。遗憾的是,兰州市有关部门在这次自来水危机中的表现非常糟糕,只配得到民众的“差评”。

  自来水被污染的消息“迟到”18小时,是民众给出“差评”的第一层原因。自来水安全与民众健康密切相关,相关情况通报容不得半点迟疑。但现实是,在发现苯超标后的12个小时内,威立雅公司开展4次检测,反复确认后才上报兰州市政府;3个小时之后(即11日上午8时,这个时间点很微妙),兰州市委书记才出现在威立雅公司;又过了3个小时,被污染的4号自流沟的供水才被切断。

  切断自来水供应,固然需要极其慎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疑似被污染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从新闻报道可知,威立雅公司10日17时就已从多处水样中检测出严重苯超标,为将潜在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即使不在第一时间切断供水,也应通过各种媒介向民众发出警示信息,这显然并不难做到。哪怕警示信息最终被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也必然好过延迟18小时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威立雅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们没有停水的权力……只能向主管部门汇报,由市政府决定”。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在涉及自来水安全这种极其重要的事项上,政府部门和有关各方的信息沟通机制并不通畅,直接阻碍了苯超标信息的及时发布,也延宕了涉事自来水公司采取紧急措施的时机。

  “差评”兰州市有关部门的信息发布机制,第二层原因在于“乱语”。可以这样说,在这次自来水危机中,兰州有关部门在该第一时间通报信息的时候没及时发声,在解释污染成因时却又过于草率。当地政府部门曾在11日发布消息称,苯超标是“水厂泵房清洗作业所致”,这一定性后来被石油管道泄露的结论推翻。

  相关职能部门为何草率地给出如此漏洞百出的污染原因定性,尚有待调查。但从以往的经验判断,不排除地方政府有“捂盖子”的嫌疑。早在3月初,兰州市民就发现自来水有“异味”,但相关部门仅反复强调称水质符合安全饮用标准,还扬言要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这种地方政府惯用的维稳表述,与职能部门轻描淡写地将事故仓促定性为“水厂泵房清洗作业所致”,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城市公共管理要做到无惧突发事件,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应对。一事当前,政府部门在信息发布方面,既要做到“不失语”,又要做到“不乱语”。这两点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存在冲突。政府部门要想将民众的“差评”变“好评”,就应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吸取教训,健全和完善信息沟通、发布机制,在“不失语”和“不乱语”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公开和透明消除恐慌、减少损失。

  (汤嘉琛,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3)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自来水苯超标,延迟通报有理?
  • 刘海明:公务员怨妇化为哪般?
  • 北青报:“包围巡视组”是最该巡视的严重问题
  • 中青报:航空公司该如何回应“飞机等领导”
  • 人民日报:荡涤污泥浊水,还网络清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