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石家庄市出台新政策,从5月1日起,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间外地车禁入二环。
限行外地车确实能达到消减交通流量的目的,而且易操作、见效快。但是,衡量这一方案是否合理,不能只盯着这一个方面。对缓解拥堵而言这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对外地车和本地车的差异对待,存在着负面效应,从中体现出的画地为牢、拒人门外的倾向,也背离了整合要素、区域协作的城市化大方向。
城市限行外地车,是北京、上海开的头。这一政策甫一出现,即受到过质疑——同样缴税的外地车通行自由受限,涉及公平性问题,也会给外地群众甚至是本地市民造成诸多不便。但考虑到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交通现状,加之其在“限外”的同时有限牌、限号等“对内”之举,这一权宜之计也得到不少人的理解。但这次连中等规模城市石家庄也祭出“限外”法宝,多少有些“东施效颦”。即使当地解释,因地铁开建,一些主干线已届国际公认的拥堵警戒线,也难以让人信服——治疗拥堵病需要城市规划、路网建设、公共交通配套等方面多管齐下,若一拥堵就采取此类急就章的办法,当地政府确实省了事,但对缓解深层次矛盾没有实际作用,还会增加群众的负担。别的不说,如果河北其他地方的群众因急病跑到省会,还得提前致电申请,这不是添堵嘛!
何况,单纯对外地车通行自由进行限制,难逃排外嫌疑。当地交管部门回应称,此次削减机动车总量,绝不是针对外地车,因为即使挂“冀A”牌照,环卫清扫、园林施工和所有货运车辆也不能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上路行驶。但“外地车”和“本地作业车及货车”属于两个不同的维度,这一回应显然避重就轻。尤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刚被提上日程的当下,石市此举更给人逆流而动之感。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在石家庄之前,北京、天津已经对外地车限行,三地如此“前仆后继”,实际上是提高了区域协作的门槛。
况且,石家庄和京津情况并不一样。虽然临近首都,但当地处境多少类似于“灯下黑”,对优质资源的吸引力不足。如今限行外地车的政策一出,不仅增加了经贸往来的成本,而且无助于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这对当地的长远发展并非好事。
公众之所以特别关注石家庄的限行政策,还有一点,就是担心此例一开,别的城市会群起效仿。假若你限我限一起限,不但普通老百姓的通行自由没有保障,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也将大受影响。目前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区域协作的重要性,希望消除行政区划壁垒,扩展城市发展空间,但如果各地跳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固守本位主义,光想肥水不流外人田,那打造城市群、实现区域一体化就会前路漫漫。
(原标题:竞相限制外地车给城市化添堵)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