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昀:不妨以平常心看待陈光标式慈善

2014年08月27日02:30  京华时报 收藏本文
陈光标参加“冰桶挑战”,公众质疑不断。 陈光标参加“冰桶挑战”,公众质疑不断。

  在一个正常社会,人们应以平常心看待慈善家。慈善人士也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因为比别人多捐一些就咋呼,更不能把慈善当作赚钱的工具。

  本报特约评论员顾昀

  高调一向是民营企业家陈光标的慈善标签。近日,“标哥”参加“冰桶挑战”,但当他在冰水里泡了半小时、现场表演了“胸口碎大冰”并许诺捐出满满两纸箱钱后,等待他的不是如潮掌声,而是不绝于耳的“假的、假的”。

  有网友指出,陈光标所用冰块是假的。也有人质疑,人体在零度冰水混合物中存活极限只有几分钟,陈光标说待了半小时是撒谎。还有网友盯住那两箱美元和人民币,追问“标哥”究竟捐了没,捐了多少。不无凑巧,这时候又有媒体曝光,陈光标在汶川地震后,从灾区平整土方等项目中获利约20亿元。这让陈光标再度陷入舆论漩涡之中。

  陈光标从不讳言高调搞慈善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眼下围绕他的这场舆论风波,可谓“求仁得仁”,固所愿也。以陈光标的“抗打压能力”,这些质疑大概都难不倒他。只要他正面回应质疑,拿出诚意和行动,真金白银捐出善款,公众疑虑自会消除。

  不过,我们从中也可看到国内社会对待慈善的观念问题。例如,对陈光标参加“冰桶挑战”,人们为什么不是支持而是质疑?除了现场视频没有给出充分信息(如视频无法确证陈在冰水泡了半小时),还在于视频表现重点与公众关注点有所偏差。可以看到,整段视频的重点都放在陈光标如何神勇挑战“冰桶”上,而没有介绍这个活动的内容和目的,也没有说明钱怎么捐,捐给谁。这就难免给公众一种作秀的感觉,进而对其行为产生怀疑。

  舆论的质疑也不完全有道理。例如有媒体深挖陈光标的财富来源,暗示他从汶川地震“发财”,这不免有诛心之嫌。赚钱归赚钱,慈善归慈善,这是两码事。不能从一个人赚钱的方式,去论证其慈善行为的正当性。如果对每个捐赠者都要进行“资格审查”,那慈善就没法干了。何况,陈光标的企业并非上市公司,没有义务向公众披露企业运作及财务状况。

  可见,无论陈光标的高调行善方式,还是部分人对他的强烈质疑,都存在偏颇之处。其中关键在于,双方没有保持平常心。在一个正常社会,人们应以平常心看待慈善家,更多去关注慈善本身,而非参与者的身份。慈善人士也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因为比别人多捐一些就咋呼,更不能把慈善当作赚钱的工具。慈善与金钱有关,但与赚钱无关。

  从以往情形看,陈光标搞的慈善活动,往往带有浓烈的功利意味,这是他频遭质疑的重要原因。而有些人骂陈光标的钱来路不正,除了“仇富”心态使然,还在于对慈善缺乏专业认识,仍停留于道德层面。要改变这一状况,有赖于社会慈善事业的进步以及慈善理念的提高。

(原标题:不妨以平常心看待陈光标式慈善)

(编辑:SN171)

文章关键词: 慈善 陈光标 冰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三成网友都见过军训冲突说明了啥?
  • 环球时报:现行学生军训模式弊大于利
  • 环球时报:“小苹果”不能进军营
  • 环球时报:欢迎老朋友穆加贝,莫睬西方声音
  • 新京报: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教育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