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达林:用制度驱散“保姆伤幼案”阴霾

2014年08月28日03:10  京华时报 收藏本文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规范化的治理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通过明确的法律责任将家政公司、保姆、雇主、监管部门的行为都纳入制度约束的轨道。

  对很多家长而言,找保姆难,找一位称心如意的保姆更难。北京市二中院日前发布的调研报告,更让父母们愁上心头。报告显示,婴幼儿伤害事故超八成发生在与保姆独处期间。因保姆导致孩子受到伤害的典型案件,让原本就对保姆不放心的家庭更加“伤不起”。

  有保姆在孩子受伤后隐而不报致使救治迟延,有保姆强给幼儿灌水导致吸入性肺炎,有保姆将危险物品放置不当造成婴幼儿受伤……案例中,每一种情形都让为人父母者胆战心惊。而坊间不断流传的保姆给哭闹幼儿喂安眠药的“典故”,更让家长们对保姆不放心。花钱雇保姆看孩子,再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看着保姆,这似乎成为一种“中国式”育儿模式。

  造成信任迷失的直接原因,看起来是保姆个人的责任心与护理能力不够,背后则是家政公司疏于对保姆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很多家政公司在利益驱动下,对保姆根本不做培训和管理,只要交钱就可收为保姆并向雇主推荐。保姆上岗后也多打“游击战”,不停换地方,孩子的护理没有任何保障。在这种失范的保姆市场环境中,家政保姆致未成年人伤亡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乃是必然。

  大量的案例提醒年轻父母,不能完全将孩子的监护任务交给保姆。工作的压力与社会分工的细化,却不得不让家长们为选择保姆而煞费苦心。由于缺乏制度的规范化治理,我国的保姆市场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城市家庭对保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家庭找不到合适的保姆;一边却是大量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缺乏专业技能而很难获得有保障的工作。打通这种供需矛盾,必须寻求对保姆家政行业的规范化治理。

  目前,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立法,都不足以为保姆家政行业治理提供足够的规范依据。仅有的一些立法条款也大多局限于对保姆权益的保障及义务的明确,缺乏从行业有序发展的宏观上进行整体规划。规范化的治理需要从保姆的准入、培训、管理、监督、保障等全方位入手,以保姆、家政公司和雇主三方为调整核心对象,并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通过明确的法律责任将家政公司、保姆、雇主、监管部门的行为都纳入制度约束的轨道。

  以往讨论“禁止保姆陪睡”也好,近来关注保姆伤害婴幼儿也罢,个案折射出的共同问题都是行业的失范与失序,各方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要实现行业中各方权益的有序兼顾,架起信任的桥梁,最终必须寻求立法与执法的“雄起”。

  相关报道见A13版

(原标题:用制度驱散“保姆伤幼案”阴霾)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保姆 孩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现行学生军训模式弊大于利
  • 畜牧局长当教育局长,谁给解释下?
  • 环球时报:中国侦察船要尽早出现在美国近海
  • 环球时报:反腐败,与中央保持一致最重要
  • 新京报: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教育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