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人民民主专政”不该成围攻靶子

2014年10月13日08:21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求是》杂志旗下的《红旗文稿》最新一期再刊文章,论述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文章反对将法治与人民民主专政对立起来,强调“用法治来否定、代替人民民主专政”是错误的。这篇文章又一次引发互联网上的激烈反应,一些人斥该文是与当前依法治国的改革和社会治理主线“唱对台戏”。

  通读这篇题为《依法治国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以及在《红旗文稿》同期刊出的另一篇主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两位作者的基本主张恐怕就是反对用法治否定、代替人民民主专政,而看不出有用后者来否定、代替前者的意思。

  由于中国宪法上写明,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单就理论本身来说,上述文章在中国一本党刊上发表,不应被看成什么不正常的事情。

  但就像不久前那篇提到“阶级斗争”、同样论述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受到网上不少攻击一样,《红旗文稿》的新文似乎撞到了一些人的“枪口上”,成为中国当下思想界斗争的一个茬口。

  依法治国是中国政治改革及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全社会围绕它的共识很高。但现在仍有一些人主张用“宪政”概念代替依法治国的内涵,由于不被采纳,他们在失望之余,想继续有所作为,于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就不断出现具体摩擦。它们大概都是“宪政仗”的继续。

  不能不说,人民民主专政等是我国传统的理论和政治概念。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国家性质一直在延续,它们显然保持着总体合理和适用性。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这些年日新月异,受到大量新话语和新概念的冲刷,传统概念所处的舆论环境大为不同,它们如果要重新发挥活跃的作用,大概需要体系性的支持和能被普通人领会的解读。

  中国的信息传播环境已深刻变化,人民民主专政等概念在理论体系中有其不可撼动的正面意义,但一些人把它们从其所在的理论环境中切割出来,十分突出地晒到互联网上,意在勾起很多人对这些词汇作为中国社会热词时国家政治面貌的回忆。这些概念因此成了过去时代的标签,普通人十有八九无力全面理解它们,舆论更容易被标签的特有力量牵着走。

  必须承认,在现实舆论环境下,正面论述人民民主专政与对这样的论述发起挑战相比,后者更容易在舆论场上组织拉拉队。这大大增加了前一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难度。

  无论“人民民主专政”,还是“阶级斗争”的概念,都应属社会底线思维的范畴,大概不宜重新成为舆论场上的热词。它们以遭到“围攻”的方式在社会上成为焦点,尤其不应当发生。这是多层次问题的反映,不应被归结为单一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围攻者们如今似占据着舆论场的强势位置,他们的态度十分严厉、激烈。而阐述者要谨慎得多。这多少可以当做近年舆论场真实风向的一个缩影。

  宪法里明确的论述当然应当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阐说。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对传统概念进行新的阐说正如我们看到的,是有难度和舆论风险的。二是上来就抡棍子,把宪法里明确写入的内容也不当回事,这很不值得提倡。▲

(编辑:SN171)

文章关键词: 民主专政 靶子 中国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污染“退出倒数第一”值得喝彩?
  • 环球时报:“焚书坑儒”是出版管理的夸张帽子
  • 中青报:“吃空饷”报道难以对应的基层现实
  • 钱江晚报:17个小时的会,能开几次
  • 环球时报:“占中”不会名垂青史,只会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