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重视电商的“创造性破坏”

2015年03月20日07:36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曹 磊

  “创造性破坏”理论是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有名的观点。大意是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创造性破坏”在中国最早发生在互联网领域,通信、传播领域首当其冲,这一波冲击诞生了以四大门户为代表的新闻资讯类商业网站,其后的第二波发生在互动娱乐行业。而第三波冲击最为强烈,更多发生在电商领域,诞生了阿里巴巴、京东、当当网等电子商务网站。

  电商一开始是对图书领域发起冲击,新华书店成了免费阅览室,人们都上网去当当买书,民营书店纷纷倒闭。京东等经营数码产品的电商出现后,中关村、“华强北”等传统电子商品市场大受影响,苏宁、国美等经营家电的大卖场也不得不寻求转型。其中中关村的案例最经典,十年前刘强东在中关村可能只是摆个小摊,十年后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已取代了中关村。“创造性破坏”也颠覆了流通领域,过去全国的流通领域由中国邮政一家独大,而网购交易的红火,使得“四通一达”以及顺丰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邮政的垄断。因此我认为,“创造性破坏”的本质是市场利益的重新分配,是掌握了信息、资金流的平台型的巨头,进一步对实体产业产生更强大的管控能力。

  发生在互联网领域的“创造性破坏”,在产业经济领域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创造出一些新产业的同时,也引发一些后果:首先网上假冒伪劣泛滥,以网购为例,卖家可能在A城,平台在B城,买家在C城,发货在D城市,由于传统工商监督体系的属地化管理,现在网上假冒伪劣可能成了“三不管”;第二给现有的流通体系带来颠覆性重组,传统的店铺可以带来一定的租金、税收、就业,而店铺由线下转到线上后,租金、税收、就业都没办法实现。

  因此,应最大限度发挥电商的创造能力,削弱它的破坏性。电子商务是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在这个行业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个“国家队”,而开办购物网站也没有任何门槛,政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电子商务一直是“无为而治”或者缺位的状态。政策税收上,鼓励和引导居多,扶持大于监管,就像对一个淘气的孩子,“宠的比较多,教育比较少”。今后,政府也要对这种冲击进一步重视,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目前中国电商格局不健康,网购领域,淘宝占了过半市场。良性的健康市场,既要有若干行业的领头羊,也有规模中等的企业,还有底层的创业性企业,是一个金字塔形结构。而对传统企业来说,需要主动“触网”,积极地应用互联网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和影响力。▲(作者是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由杨沙沙采访整理)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电子商务 电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风暴眼:卷宗四大疑点能否还聂树斌清白?
  • 扬子晚报:不给“帮带费”就是啃老?别让亲情变庸俗
  • 北京晨报:女官贪腐与缺少爱何关
  • 北京晨报:官员工作笔记怎能暗藏麻将秘笈
  • 中青报:九成地产项目违法背后隐藏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