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皤滩古街在保护的名义下被肆意毁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0日10:52 南京《周末》 | ||||||||
■本报特约记者 李 笛 皤滩古街,位于仙居县皤滩乡,是一个罕见的以商贸文化为主调的古建筑群落。皤滩古街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另一个是仙居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保护皤滩古街,浙江省先后数位省领导或者作出批示,或者亲临古街,实地视察,并下拨了数笔资金,用于古街的保护。 然而,日前从皤滩传来的消息令我们既兴奋又失望。兴奋的是,古街修缮拉开序幕;失望的是,古街的这次修缮没有得到当地文物部门的批准,这明显违反了《文物法》。更为严重的是,在这次修缮中,许多文物的命运不是被毁,就是与原貌不符。 违反《文物法》的维修 从今年4月份开始,皤滩旅游有限公司开始着手对古街进行维修,该公司是皤滩乡政府的下设机构,由乡党委书记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维修的第一个景点是胡公殿。此后古街上的春花院、何氏里、陈氏祠堂几个景点也相继开始维修。根据有关记载,胡公殿与何氏里最早建于南宋年间,春花院建于宋元年间,陈氏祠堂建于清代。村里的老人们告诉记者,这四处景点是整个皤滩古街的精华所在,如果这四处景点被破坏,整条古街就好像没了灵魂。 对这四处景点的维修,最初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支持。村民们告诉记者,“只有开发景点才能致富皤滩”。但是此后不久,“古街这次开发没有经过审批,违法了《文物法》”的说法在当地坊间流传,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村民们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民间的这种声音终于传到了当地的文物部门。不久,仙居县文物办的工作人员赶到了皤滩。 日前,记者来到了仙居县文物办。文物办给记者的答案很明确:没有经过县文物部门的审批。 同时,该工作人员还给记者看了一份准备发给皤滩乡政府的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明确要求皤滩乡政府在“接到此通知后,立即停止已进行的维修工程,立即着手做好维修方案的设计、审批工作,待维修方案得到批复后方可施工”。 但是这份文字材料最终却没有发出去。“皤滩乡政府已经准备整改了,这份材料我们也就不发了。”这位工作人员这样解答了记者的疑惑。此后,记者再次来到皤滩古街,看到维修仍然在进行着。 毁真造假现场 记者在皤滩古街胡公殿看到,这里的修缮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东厢房、西厢房的柱子、横梁、屋顶都是新木料,与一旁遗存的古建筑显得格格不入。从用的木料上能够明显地看出东、西厢房是被夷为平地后,重新建起来的。 引路的村民告诉记者,在前两年,当地老年协会曾经发动村民筹资维修过东、西厢房,当时在经过当地政府的同意后,还请了一些当地有名的木工。 但是,乡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次的维修用了水泥板,所以这次推倒重来。 在这次维修的四个景点中,“何氏里”的维修面积最广。 何氏里内南面的几间厢房也被夷为平地,西厢房的部分屋顶被掀。东厢房约在1999年发生过一场火灾,现在也被用新的木料搭了起来。 此外,据记者实地统计,陈氏祠堂有四间厢房被夷为平地,西厢房正在拆的过程中,剩下简易的木架。春花院景点的中院约5间厢房被夷为平地,西厢房有部分古建筑的屋顶被掀。 记者在皤滩采访期间,正是多雨天气,那些被掀了屋顶的古建筑就这样裸露在外面。村民们对此心痛不已,“古建筑上的木料淋了雨会加速腐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地村民对把古建筑推倒重建的做法意见很大。村民们认为,虽然修好后会设法把新木料熏黑,但在感觉上就是两样,“假的就是假的了!在维修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用新的木料,对于把古建筑推倒重来更是不应该,这样犯了文物维修中的大忌”。 然而,更令一些村民揪心的是,一些文物在这次维修中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通书房,通书房是何氏里内的一个景点。记者看到通书房的石门槛已经断裂了,村里的老人们告诉记者,这个石门槛是北宋年间保存到现在的。在修缮以前一直保存得很完整。 村民们认为,石门槛的断裂可能是无意造成的。但是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石门槛断了之后,其文物价值大减。对此,村民把矛头直指在维修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有修缮方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何氏里西厢房的屋檐被拆了重建,用的都是新木料。现在,屋檐已基本完工,但是屋主吴丽丽拿出保存的旧木料给记者看,新的屋檐比旧的居然短了近5厘米。 《文物法》中明确规定,对文物的修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就此,记者在采访的皤滩乡党委书记罗辉那里也得到了证实。罗表示准备把修好的屋檐拆了重建。 但是,令村民不满的是,如果不是吴丽丽保存了原来的木料,“不是就这样被蒙了过去”?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何氏里内的“试官房遗址”也遭到灭绝性的破坏。该遗址原门框上有“北极拱斗”四个字,字出自清康熙大学士何焯(1661-1722)的手迹。但是现在,这四个字在维修中彻底被毁。 令村民们啼笑皆非的还有胡公殿内的古戏台的维修。村民们说,古戏台上两个古典的挑角每次修好之后,要么左右不对称,要么风格不同,修理工先后改了五六次。 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在的挑角远远地看上去已经相吻合,但是村民们对这还是不信任,“已经改了这么多次了,可见修理工自己心中都没有底,这样的文物修缮凭什么让我们信任?!” 不报批是因为赶时间 记者在仙居县文物办采访时了解到,文物的修缮方案不报批最容易导致的不良结果就是损坏文物,使文物失去应有的价值。 那么,皤滩乡在这次维修中为什么不去文物部门审批呢?皤滩乡党委书记罗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不报批的原因是报批的程序烦琐,需要近8个月的时间,古街准备在今年10月份对外开放,时间上来不及。 但是,仙居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机关干部认为,对文物修缮赶时间、赶进度,也是文物维修中的一大忌,这样就会出现“毁真造假”的可能。这位机关干部还认为,皤滩乡这种赶时间的背后,不能排除当地领导干部为了表现政绩。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皤滩乡的这种“急于求成”不仅毁坏了文物,也损害了当地老百姓的利益。 皤滩古街上的古建筑有些是村民私有的,根据皤滩乡的有关方案,古街上主要景点内的私有房屋以后不得居住,村民可以采取出售、出租、入股等方法得到回报。但是,村民与政府最终在利益上产生分歧。对此,皤滩乡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强制执行”。 陈银华在陈氏祠堂内有一间房子,在房子出售的价格上与政府发生了分歧,今年4月5日,陈银华就收到了皤滩乡政府的“强制执行通知书”:限定陈在两日之内搬离。 陈银华告诉记者,强制执行那天,乡政府来了几十个人,一到院子里就撬开了我的门锁,强行把里面的农具给扔了出去。 当时陈银华就在执行的现场,但是他害怕政府把他“抓走”,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一直不敢作声。直到现在,陈银华都没有与乡政府交涉过,“他们乡政府要做的都做了,目的也达到了,我再找他们还有什么用啊!” 与陈银华相比,村民李相齐要厉害多了,李相齐今年73岁。日前,他把皤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 李相齐告诉记者,今年5月30日那天,他从外面回来后立即傻了眼,家里的屋顶被乡里的工作人员给掀了。而在此之前,他正在与乡政府就房子的出售进行协商之中。 6月3日,李相齐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令该公司赔偿损失,并追究其破坏文物的行为。 状告旅游公司的人 据记者了解,李相齐之所以敢打官司,背后一直是他的儿子在支持他。李相齐的儿子叫李立敏,台州市政协委员。 李立敏现在是仙居县的一位机关干部,但一直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一些干部眼中,他是一位经常惹是生非的人物,但在当地一些老百姓的眼中他却是一位“英雄”。 早在1999年,李立敏就被当地组织部门下派到皤滩乡任乡长助理,主要负责皤滩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的挖掘,多年的工作使他对皤滩古街的一点一滴了如指掌。 李立敏最早得知皤滩古街开始维修是在李相齐的房子被掀顶之后。为此,李立敏赶到皤滩。 看到古街被拆的情形,李立敏心痛不已。李立敏告诉记者,当时他还劝正在春花院拆房的民工,要停止拆房。但民工说是“乡政府要求拆的”。 6月13日,李立敏再次赶到皤滩古街,看到他曾经在春花院劝阻过的房屋仍然没有逃脱厄运,被夷为平地。还看到其他更多的古建筑被列入了拆除重建的范围。 6月15日,李立敏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向仙居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递交了一份“紧急报告”。 日前,记者在李立敏处看到了这份报告。报告建议县里应立即组成调查组对古街的破坏程度进行核实,作出鉴定,对违法违纪破坏文物者严惩不贷。并建议抓紧补做文物测绘与工程设计方案,逐级报批后再继续施工。 但是,李立敏这份言辞尖锐的报告还是没有阻止古街的修缮进度。相反,李立敏此后的遭遇更是发人深思。 6月20日,皤滩乡政府向李立敏发出了一份“催缴通知书”。通知书提到,李立敏于2000年向皤滩乡政府暂支7000元,属于原皤滩古街保护与开发办公室的“古街保护经费”。要求李立敏在7天内如数归还。 李立敏告诉记者,他在皤滩乡政府工作的三年中,工资及其他补贴都没有领到过,手头拮据。借钱的原因是妻子住院开刀。 在李立敏眼中,这份催缴通知书是皤滩乡政府向其施加压力。 需要点明的是,按照有关规定,文物保护费应该专款专用。皤滩乡政府的这份催缴通知书无疑暴露了古街保护经费的管理存在漏洞。 也就在李立敏收到皤滩乡政府的这份通知书期间,李立敏又接到数位在皤滩工作的朋友打来的电话。电话的内容近乎雷同:乡政府今天开了会议,会上专门讨论了李立敏的“问题”,表示要严惩李立敏。 对此,皤滩乡党委书记罗辉表示否认。罗辉说,开会的内容主要是讨论收购、租赁村民私有古居的价格是否合理,旅游开发是否要继续进行的有关问题。 但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也参加了那天的会议,他告诉记者,会议上的确讨论了李立敏的“问题”,认为李立敏破坏古街开发,并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李立敏。 皤滩乡上街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宪也参加了那天的会议,记者前往采访时,他极不配合。但是从他的言语中记者仍然了解到,那天会议上认为李立敏所写的一些材料干预了皤滩的开发建设,要求“发扬正气”,与“邪恶材料”作斗争。 表面文章,价值几何 对于这次古街维修,皤滩乡的村民不仅对乡政府的意见很大,对仙居县文物部门也是颇有怨言。村民们认为文物部门在发现古街没有报批后,没有立即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 不仅于此,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仙居文物部门对皤滩古街的维修现状并不十分了解。采访中,仙居县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一直认为皤滩古街的维修是小范围的,对于记者提到的许多古建筑被夷为平地都蒙在鼓里。记者问工作人员有多久没去古街了,工作人员说是5月底去的。 记者在仙居县采访时,很多部门都认为皤滩古街的这次维修是可以进行的,原因是《皤滩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经过了省政府的批准;《皤滩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经过省计经委的批准。记者反问,按照《文物法》的规定,对文物的修缮是由省政府、计经委批准还是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没有人愿意正面回答记者的这个问题。 记者在皤滩的采访期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记者在采访上街村书记朱宪的半小时之间,朱宪就接连接到乡里打来的数个电话。每次挂断电话,朱宪就痛苦地告诉记者,“电话是乡里打来的,要我不要接受你们的采访,我现在压力很大,希望你们不要为难我了!” 在乡政府采访时,记者出示了记者证后,乡干部认为记者证内页的内容填得不规范,要求记者到县委宣传部开了介绍信以后再来采访。 在离开皤滩之前,我们再一次来到古街,看到那些新木料搭建起来的古建筑,看到那些裸露在雨中被拆了一半的文物,我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返回杭州后,记者特意查阅了一些资料,看到了阮仪三教授关于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方面的一些论述,特意摘了下来,这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阮仪三,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古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 阮仪三认为,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原汁原味,还其历史本来面目,这就是所谓的原真性。其二是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其三是可读性。就是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现代化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是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其四是可持续性。保护历史遗存是长期的事业,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保,一旦被确定了就应该一直保下去,没有时间限制。有的一时做不好,就慢慢做,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这一代不行下一代再做,如果一朝一夕就想恢复几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在做表面文章。 记者手记 皤滩我们去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99年底,第二次是在去年,这一次是第三次了。 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全国上下都在迎接新的一个千年,一片欢腾的景象。在那个时候,我们第一次走进了古街,看着幽深的巷子,触摸斑驳的木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之中。那时,我们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古街的每一处精华。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接到由皤滩打来的举报电话。从电话中我们得知,皤滩乡政府的一些干部,把古街有限的保护经费移用了。他们拿着这些钱买了仙居有名的“三黄鸡”送人了,他们把这些保护经费用在乡政府的日常开销上了。 于是,我们又一次赶到了皤滩。我们在那块土地上奔波着,我们详细地收集了专款专用的文保费在皤滩被移用的所有细节。 就在赶到皤滩的同时,我们也开始与当地的政府官员展开了周旋。那几天,我们接待了很多的“说客”,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晚上近12点钟,仙居县一位主要领导的拜访。近两个小时的长谈,我们的意志仍然很坚定。 但是稿子最终还是没有发,原因就是一位乡干部的一句话:“如果稿子发了,哪个部门还会给皤滩古街下拨保护款?” 千年古街需要钱啊!没有钱怎么保护古街?也许我们的采访会触动当地有关领导,也许这之后挪用保护款的事件将不再发生。古街确实需要保护。我们放弃了报道计划。 这一次去皤滩是第三回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地政府会在没有审批的状况下修缮古街,更没有想到的是,古街上的一些文物我们再也看不见了。 整个采访,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地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街、开发古街。但是,我们想看到不是无序的保护,无序保护的结果就容易破坏古街。如果古街的文物在“保护”中遭到破坏,这种保护还有多少益处?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