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历史与神话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11:14 外滩画报

  河西/文

  菲力浦·肖特(PhilipShort)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西南部港市),剑桥大学毕业

  他作为BBC的海外联络员工作了25年,对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风波有深刻的
观察和思考,从西哈努克到 勃列日涅夫,从克林顿到邓小平

  在1997年,他在BBC的华盛顿联络员任期已满,随后他在美国伊俄州大学任教新闻学。与妻子儿子在这个州一 起生活

  他的第一本书《BANDA》是关于一个古怪的马拉维独裁者,出版于1974年

  《龙和熊》,比较在毛泽东后的中国和斯大林后的俄罗斯,出版于1982年

  《毛泽东的一生》,出版于1999年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找了一些相关的英文资料来读。我原本以为,即使在意识形态相左的西方,经过了1960年 代风起云涌的造反运动的精神洗礼,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一代青年人的内心深处一定成为了某种可堪咀嚼的回忆,甚至在时过境 迁之后也会变得异常的温暖,就像我们在观赏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时,首先想到的是青春、激情、理想这样的大词,对 可能的苦难并不经心一样。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毛泽东主义——由美国历史学家史华慈所创立的这个词——连同毛泽东 本人仍被相当数量的西方评论员攻击,由西方媒体来对一个中国领袖的功过是非作客观的评价似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因而 ,当我翻阅这本由前BBC通讯记者菲力普·肖特历时5年、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撰写的毛泽东传记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难得和 可贵。

  事实上,在一开始,我对菲力普·肖特写作《毛泽东传》的出发点仍然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从1974年的第一部 著作《班达》开始,他就将铁腕统治者的个人命运视作自己纪实文学创作的第一目标。班达是非洲东南部国家马拉维的暴君总 统,他最近正在写作的《波尔布特》一书的主人公则因1970年代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罪行而臭名昭著。据我所知,他对勃列 日涅夫也很有兴趣。

  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这本《毛泽东传》只是其传记谱系中的一环罢了。然而,简单化的推论往往是站不脚的。我不 得不承认,这是一部价值中立的、不以意识形态作为评判标准的理性之作。他对毛泽东的描述和判断基于数量繁多的参考文献 之上,当他的足迹遍布于大江南北,当他和包括张玉凤在内的中国知情者的接触和交流获得了更多常人无从了解到的第一手资 料,这本书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肖特对中国的感情在他为一位异国他乡的革命领袖树碑立传时显露无遗,这可能也与他居 住中国的时间有关——1977年至1981年,正是一个百废待兴、人们学习和建设祖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性中单纯朴 实的一面尚未被“击碎”,而“文革”树立起来的毛泽东神像依然制造着神秘和政治冲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一个时代为 我们赢得了一位可贵的朋友。

  相对于国内同类著作的拘谨和严肃(因其过于严肃,不免有些面目可憎),肖特显示出西方人特有的局外人优势。他 的文笔幽默流畅,能言国人所不能言,和美国记者R·特里尔文学性很强的《毛泽东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特里尔的著作 中,毛泽东是一个倔强、慈祥宽厚而又颇有些神秘感的“大人物”,肖特的任务似乎就是要进一步剥去蒙在毛泽东身上的层层 薄纱,从斯诺《西行漫记》中所记录的毛泽东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到毛泽东生前某位李姓医生的回忆录,肖特为我们描述了一 幅立体而又动态的人物肖像画,对于毛泽东的人格特征、政治谋略、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关系都有所涉猎。当然,这幅画 卷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

  毛泽东已经成了一种革命的象征,他的形象在历史和神话之间徘徊不定,当权延赤声称要让他昔日的领导“走下神坛 ”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试图找回那个革命之外被人遗忘了的毛泽东。肖特的工作几乎就是这一思路的延续,他所需要的是历史 的真相。他以其不偏不倚的姿态和翔实的资料搜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观看毛泽东的方式。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肖特对毛 泽东的评价仍然脱离不了这是一位“革命家+浪漫主义诗人+不称职的丈夫+文革老人”四合一人物的思维模式,虽然,即使 在为国人所熟知的、伦敦大学政治学教授施拉姆所著的《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95年版)中,传统的“历史叙述+政治 评论”的方法仍使我们很难得出这不是一位四合一人物的结论。事实上,1990年代以来,西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发生 着明显的转向,学术思路分析正在逐渐取代意识形态批判。对于毛泽东与现代性、文化遗产、话语权力、斯大林主义之间的关 系似乎才是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以研究的,这一方面论著的翻译在国内过于匮乏,虽然这可能已经超出了记者肖 特的能力范围,也超出了我们对一本人物传记的期望和要求了。

  《洛克菲勒回忆录》

  作者:戴维·洛克菲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发行时间:

  2004-1-1

  一部诚实的自传

  戴维·洛克菲勒有着两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姓氏,而且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这个姓氏的辉煌。

  戴维·洛克菲勒违背了祖父“洛克菲勒家族的人不出自传”的遗训,写出了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洛克菲勒 家族的自传。作为美国第一家族的后代,戴维有机会接触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最有权势的家族、影响整个欧美政局 的政治家、每一届美国总统。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幸运儿,有着两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姓氏,而且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这个 姓氏的辉煌。他和家族的生活已经跟所有最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相关。

  在这部耗时十余年的自传中,他记录了在冷战时期造访前苏联,跟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直接而锋利的面对面交流的 经历。赫鲁晓夫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王子”,而他也以“俄罗斯沙皇中的沙皇”的称呼作为反击。另外,他也是第一批在中美 关系开始解冻后的1973年到访中国的资本家,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跟中国密切接触,并成功开展商务活动的国际金融家, 他与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建立了深厚友谊,至今仍珍藏着荣毅仁当年送给他的木制摇椅。

  作为哈耶克和熊彼特的学生,并与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同学,他对经济学,对企业经营和政府影响都有着深刻的见 地,这些见地也广泛地影响了美国经济的走向和政策制定。他继承了巨大的财富,并且成功地把财富的培育和世界政治格局的 走向密切相连,将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现年90岁的戴维.洛克菲勒,他所拥有的不仅仅是财富和显赫的家世,在这部自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过人的才 智与正直的为人,正如基辛格所评价的“这是一部诚实的自传”。(胡颖)

  《两个幸运的人》

  作者: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04年1月首版首印

  幸运的叛逆者

  如果说凯恩斯的精神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西方经济政策,那么弗里德曼的思想则影响了20世纪的整个后半叶

  两个幸运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共同回忆生活和历史,为我们清晰 地勾勒出弗里德曼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这对犹太夫妇,在共同生活的70年里,彼此扶持,合著了经济学专著《实证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函数理范》、 《资本王义与自由》、《价格理论:初稿》、《美国货币史·1867年一1960年》。米尔顿凭借他所创立的货币主义理 论和永久性收入假说从而一举获得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与当时被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但是历史 在沉思之后,“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作为反凯恩思主义者,在美元危机和凯恩思体系崩溃后得到广泛认同。《华盛顿邮报》 给予他正确评价:“他是继凯恩斯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如果说凯恩斯的精神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西方经济 政策,那么弗里德曼的思想则影响了20世纪的整个后半叶。”

  在这本回忆录中,弗里德曼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 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等等。当然,相濡以沫的爱侣罗斯在70多年中的相依相伴也是弗里德曼取得巨大成就的“幸运”之一。

  在为尼克松及里根总统做顾问期间,他的理论得到进一步验证。在尼克松竞选总统的电视采访中,说道:“我对米尔 顿·弗里德曼非常敬重。”而在里根总统那边,他和威廉·西蒙并列为里根总统最为欣赏的经济学家。

  (胡颖)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