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当记忆成为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1:43 外滩画报

  陈丹青、刘小冬、石冲、苏新平等齐集“感觉记忆”现实主义画展

  外滩记者/刘莉芳

  现实主义始终是世界艺术中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

  在中国却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随着政治与经济的转型而变化,

  不再是单纯的宣传画

  1月15日,大雨。“感觉记忆”画展在浦东艺博画廊开幕。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现实主义的画展。陈丹青、刘 小冬、石冲、苏新平等几位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和画家本人齐集亮相。

  现实总让人有所忌讳,尤其是直面现实的绘画,在光影构图中无从隐藏现实的鄙陋。上海双年展办公室主任、本次画 展的策展人张晴介绍:“真正的现实主义在中国一直没有机会健康地发生与发展,”张晴评价:“这一艺术样式似乎被人淡忘 了,可是现实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艺术本身的现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形式,特别是在瞬间万变的中国,需要现实 主义的手法真实地记录。”

  其实,现实主义在世界艺术历史中,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它传到中国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随着政治与经济 的转型而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宣传画。

  本次参展的画家都是长期以来坚持现实主义风格。陈丹青的作品独领风骚;“全天候艺术家”刘小东是新生代的代表 人物;继刘小东之后,石冲的油画用写实技法,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融入作品中,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区别于刘小东对客 观现实的直接捕捉与表述,苏新平的作品则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诘问。

  这次画展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筹备了多年,“十多年以来,我常想策划一个关于现实主义的展览,曾和刘小东几次彻 夜长谈。当我和小东告诉陈丹青正在筹备一个现实主义展览时,他说:‘你俩只谈了几个通宵,我为此已想了二十多年了。’ ”张晴说,“现实主义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我把这次画展仅作为一次探索性的初步尝试,希望能用现实主义和与之有关的艺 术形式来表现记忆中的现实,让现实中的记忆再造现实。”

  陈丹青

  陈丹青以《西藏组画》闻名于世,群马和牧马人在他的画笔下如同大写意,又像书法,气韵生动。但这次展出的却是 他的两组农民肖像的油画写生,创作时间前后相隔26年。“我选择陈丹青这几幅作品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的,”张晴坦 言,“陈丹青参展的第一组作品,是他在1977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时画的。我这样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原汁原味的陈丹 青,其实在人们心目当中的陈丹青就是这个样子。”

  1977年,陈丹青在江苏省江浦县文化馆当见习美工时,为投考中央美院研究生,画了这组报考作品,一共六幅。 “我画了《高庙村老农朱庆和》后,都没敢把这位老汉的肖像寄去,因为当时如实画出农民的苦相是犯忌的,这张老脸像个反 派的‘地主分子’,神情像个男‘祥林嫂’。”陈丹青叙述当年画农民的故事,“我画《高庙村民黄四喜》时,他拄着锄头让 我画,不断追问画好了没有,还要画多久,终于不耐烦,起身走了。”

  1981年陈丹青出国前,便把这些画存放在南京,之后便忘了。直到1999年,旧宅即将拆除,在整理时才发现 它们。当时,它们被一根破绳子捆绑着。

  从1981年到2003年的22年里,陈丹青再没画过一位中国农民,直到去年秋天,在北京郊区怀柔县二道关村 写生,他才再一次面对农民,画他们辛苦的脸。这就是此次展览的另一组作品。

  “我知道,现在的我画不过26年前的自己,我甚至完全不知道当年怎么会画出那批画,但我真的感到高兴。在纽约 时,我想过很多次:我要回到农村画农民。现在我做到了。”陈丹青说,“最近我攒了好多小画板,明年,明年的明年,我还 要到农村去。”

  刘小东

  如果说陈丹青是“忠厚”地反映现实,刘小东的作品则在即兴中带着批判性,这种隐含在笔触中的批判性,正是刘小 东在现实主义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关键。

  本次展出的是刘小东的组画《黑店》,在二楼的展厅。刘小东用一口京片儿,告诉记者,这些画记录了1996年陈 丹青回国时,和刘小东等几个朋友在“黑店”吃饭的场景。画是根据胶卷再现的,五张画连起来就是一幅场景,每人的神情在 画布上被精确地捕捉到。其中有一幅,陈丹青在一盏黄灯下端着烟卷与黑店中的酒意浑然一体。数年后,当陈丹青重睹这组画 作时,还能清晰地识辨出画中的众友人。

  每当黑店的盛宴散去,黑店和黑心黑肺总是“一帆风顺”,“黑”在哪里?似乎在黑暗之中暗渡陈仓了。刘小东的作 品表面是对客观现实的记录,可细品之后回味无穷。

  “我观察人都特别敏感,在这个场合这人笑了那人没笑,这人怎么样那人怎么样,然后会形成一个画面。这也是尽量 吸收影视里一个画面多一些资讯含量的特点。”刘小东说,“过去的传统绘画,我觉得它的资讯含量太少,一个主题绘画或者 一个绘画表达一个东西很完美,除此之外没有了,我经常有这种感觉。但那时我觉得能不能在画以外让人想得再多一点,哪怕 多一点点,从构图上着想,从人物表情上,其实也在设计了,但叫人觉得又自然又能从画外多想一点点。”

  苏新平

  在一楼的展厅抓到苏新平,黝黑的脸,棕黄的夹克上装。他混在观众中,平静的气质跟他的作品完全不同。

  一楼没有椅子,我们就站着聊他的作品,“我的创作永远贴近现实,无论是石版画,还是油画,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心 境去思考和表现现实。最近,我针对‘三口之家’,反映他们的生活冲突,同时也揭示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隐约暗示着某些 悬念,甚至焦虑。”

  苏新平的《被困之人》似乎在讲述老龄社会的生活圈如同一个孤岛。《持花的男人》描述了男人四十一枝花,他的笑 容正在萌动着男人的春潮。因此,他抖动的双眉和激动的歪嘴足以看出他荡漾在春水之中的快乐。《假日4号》是中国一家三 口的普遍性的写照,图中有一位人到中年的丈夫即将下岗的沮丧之情,还有失去生活乐趣的妻子和带着红领巾的儿子——一手 紧抓铁链,一手在放飞着自己的梦想。《假日9号》一位中年妇女步入危险的边缘,远方的飞机即将化作彩虹,并引领着中年 妇女思绪万千。

  苏新平的作品似乎在自言自语现实中的种种,带着些无奈,他笑笑,有点无奈:“我希望通过绘画来思考现实,反映 中国人的命运。而这些命运又是如何的无奈。”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