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与城市间飘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1:44 外滩画报 | |
诗人杨炼自比鬼魂 外滩记者 茅文贤/报道小武/摄 诗歌的衰落似乎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在中国,八十年代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退潮之后,曾经数以百万计的诗人一夜 之间偃旗息鼓,不知所终。现在,全国诗歌刊物中发行 我就是一个鬼魂 桌上放着三本书:《大海停止之处》(1982—1997诗歌卷)、《鬼话·智力的空间》(1982—1997 散文·文论卷)和《幸福鬼魂手记》(1998—2002诗歌·散文·文论)。同为诗人的陈东东说:“按文体的不同而有 别的诗歌、散文和文论,借用杨炼一组诗的标题,仿佛一个“同心圆”的不同圈层,波澜般向外扩展,又回返中心。它们是三 位一体的——三本书构成了一部大书。”黑色为基调的封面,再加上个“鬼”字,多少给人以一种压抑的感觉。但杨炼毫无忌 惮地告诉记者,“我就是一个鬼魂。”杨炼表示,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1955年出生于瑞士的杨炼却是生长在北京的胡同里。但杨炼的写作是从1976年母亲去世时开始的。那时,他 还在农村插队,母亲的去世使他失去了几乎惟一可以写信倾诉自己感受的人。“从那个时候,我真想写,用写重新找到对话者 。这种寻找词的要求,是从死亡开始的。它先天和我母亲去世留下的一片空白、一片沉默连在一起。” “多变的中国,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当记者提出他为什么最终会定居在国外时,杨炼端起杯子,抿了口咖啡 ,“机缘吧,也许是时代作出的选择。” 1988年,应澳大利亚文学艺术委员会邀请,前往澳洲访问一年。这期间杨炼作品在大陆遭禁。迄今十余年,杨炼 的足迹遍及欧、美、澳洲各个角落。 “这国内国外的两段经历,区别很大,就像我已经死过一次之后又重生了。我可以用过去的鬼魂来看今天的我,也可 以用今天的魂灵来看过去的那个我。” 当出国突然之间不可抗拒地变成一个事实,诗人从一个陌生的城市迁徙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走在街上看不懂街的名 字,听不懂人的话语;和他擦身而过的人们没见过他那样的眼神,也不理解他的语音。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与他却好像幽明 两隔的世界。“因为你的头发、皮肤和眼睛,你应当是幽灵,每天,出没于没有你的街上,避开一排排蓝色的实体的人们。因 为你的语言,你沉默,沉到最深处时,让自己消失。”失去语言,因而失去自我,失去存在的实体,杨炼因此体认自己已成了 “鬼”。鬼,在城市与城市间飘浮,冷眼旁观。 因寂寞而忙碌 杨炼主要是作为一个诗人出现的,但他在九十年代以后创作的散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与其九十年代的短诗并称 双璧。 像他的诗歌一样,杨炼的散文所关注的仍是死亡。在这些散文中大量出现的意象也大都是诗歌中描写过的,比如:老 房子、尸体、日子等。我们甚至可以发现这些散文与诗集《无人称》中作于同一时期的《老故事》一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意象到感受都惊人地相通。 诗人是寂寞的,“许多人都说看不懂,但原因肯定不在我。”杨炼摊了一下手。诗歌渐渐变成少数诗人自己写、自己 看、自己评的奢侈品,而诗人作为一个群体在丧失了已占据了上千年的话语体系中心地位之后,现在沦落到被遗忘的边缘。 杨炼的生活依然是丰富的。除了写诗,喝酒、品茶、听音乐,杨炼说自己特别喜欢旅行。北到黑龙江的江上,南到海 南岛,西到西藏,东到海边全跑遍了。也有很多国际的旅行。“虽然现在我住在伦敦,但是每个月都要去别的国家参加活动。 ”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2003年上半年杨炼在美国用自学 的英语教诗歌写作,8月份,去阿拉伯参加约旦诗歌节,10月份又在俄罗斯参加诗歌节…… 1999年,杨炼获得意大利FLAIANO国际诗歌奖;他的诗集《大海停止之处》,获英国诗歌书籍协会推荐英 译诗集奖。除2000年底担任台北驻市作家外,杨炼亦曾获邀任德国DAAD艺术交流计划、美国AMHERST学院等一 系列驻会、驻校作家,德国威玛(WEIMAR)国际论文竞赛、“德国之声”国际广播文学竞赛评审,“台北国际诗歌节” 海外顾问及“柏林国际文学节”顾问等。 2003年,英国驻华使领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作家协会还邀请杨炼策划了2003年11月5日到20日的“灵感 之道——中英作家列车在线”。邀请了中、英两国知名作家各四人,共同乘火车在中国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地区旅行。旅程 的起点是上海,之后途经北京、重庆、昆明、广州至香港结束。 虽然忙碌,但是在旅行的途中是很轻松的,杨炼从来不在旅行中写作。“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是能够面对新鲜的生活 和人,在精神上也会感到非常愉快的。”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