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新民周刊:灰色银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5日12:38 新民周刊

  撰稿/杨艳萍(记者)

  “要看看银子吗?”吴金火打开一人高的保险柜,下层堆放着半尺厚的银块。书本大小的银块,一只手去搬,它纹丝 不动,沉得叫人吃惊。银块色泽偏暗,表面还有星星点点的黑斑,吴金火说,这些只是毛坯,成色不算高,还需继续提炼。锁 好保险柜,吴金火不经意地说:这堆东西,值50万。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今天即便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白银制品的消费仍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但是在与白银打了数十年交道的吴金火 看来,它与寻常看到的铜、铁并无太大的差异,吴金火卖起白银来,是论吨卖的。

  吴金火生活的台州市仙居县三桥村,人口在1000左右,和他一样靠提炼白银维持生计的,有20多户人家。吴金 火的炼银“车间”,就建在家门口的农田里。这是一间红砖砌就、140平米左右的露天工棚,里面靠墙一排有两口炉灶,上 面架着大铁锅。灶旁横七竖八地摆着几口提银用的坩埚、模具、火钳;墙的另一边,几口掉了底的废弃铁锅,凌乱地堆挤在门 后。

  “我最早用的6号坩埚,一埚只能提8斤白银;现在这三口坩埚都是40号,一埚就能提105斤。活多的时候,一 天要提上千斤的银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无论如何没人相信,这座简陋、原始的提炼作坊,一年的产值竟能达 到数千万。在仙居130多家白银生产企业中,除了为数不多的数家大型白银生产厂家,其余有100家左右的企业,规模都 与吴金火相差无几。

  小城仙居的白银年产量究竟有多大?这两年报纸上常见的口径是年交易额500吨,占到国内市场的1/4。仙居工 商局局长李长法则认为,这个数字只是指仙居一地,如果加上仙居人在外地开办的白银企业,仅通过仙居人手中流向市场的白 银,估计每年就有1000吨,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以目前1吨白银200万的价位来计算,仙居人每年白银的产值 ,达到20个亿。

  白银为仙居在国内外赢得盛誉,更成为地方经济中的主导性产业。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仙居当地,并无半分矿产资源 ,数量如此惊人的白银,究竟出自哪里?

  三废变宝

  仙居白银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张建德告诉记者,目前仙居白银的原料,主要来自各地城市照相馆、医院的定影液、 废胶卷、过期X光片,各大机场废弃的飞机电瓶、大中型冶炼企业的含银下脚料以及损坏的摩托车火花塞、保温瓶胆、电器触 点。

  美国柯达公司每年在中国生产的2000多吨感光材料下脚料,也早已全部纳入仙居人的冶炼炉中,仙居也由此成为 了全国最大的“三废”银回收加工基地。现在常年在外回收原料的仙居人有1.5万人之多,足迹不仅遍布全国,甚至把原料 回收到了越南、俄罗斯。刚刚年满50岁的吴金火,就是这个行当中一位“元老”级人物。

  30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他在走亲戚时听一名中学老师说,洗照片的定影液加上一种化学药品,经过沉淀,就能提 炼出白银。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金银不仅是贵重的装饰品,更是能保值增值的传家宝物。被人废弃的定影液中竟能提炼出 贵重的银子,这使吴金火深受触动。

  从那以后,刚满20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吴金火,开始对“炼银子”的事上了心。他跑到县城里的照相馆和医院的放 射科,问人讨来定影液,回家一通琢磨,竟真给他提出了白花花的银子。当年的银价是每市斤85元,50公斤定影液能提炼 1斤干渣,1斤干渣中能提炼6—7两白银。仙居地处山区,照相馆和医院能提供的定影液有限,一年下来也就只能提出几两 银子,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即便炼出的银子,当地也没人敢收,只能跑到金华,作贼一样地悄悄卖掉。无利可图,吴金火收 手不干了,这一停就是8年。

  1982年前后,仙居地面上出现了专门走私白银的温州人。很久以来,白银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的专项物资,私人从 事白银的生产和交易皆属违法。国家严控的专营物资,在市场上往往就是异常紧俏的稀缺资源。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的非常时期,嗅觉异常灵敏的温州人,从这块不起眼的领域,嗅出了金钱的味道,白银黑市交易开始出现。

  目前除了制作饰品,市场用银最大的领域是在卤化银感光材料和电器工业中的电接触材料。感光材料中,包括摄影胶 卷、相纸、医用X光胶片、工业用X光胶片、缩微胶片、印刷尖胶片等,白银的使用非常广泛;电接触材料用银,主要是指银 焊条,是焊头顶端的那个触点。

  由于国内白银矿产资源有限,市场缺口巨大,仙居人用土法提炼出的白银,尽管全部流入黑市,但客观上确实填补了 国内市场的需求缺口。有人曾说,没有仙居这个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名闻遐迩的乐清柳市低压电器的生产,将成无米之 炊。直到1996年,柳市电器焊条触点用银量125吨,而银行能供给它的只有5吨,80%以上的白银正是来自仙居。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白银的市场价已到了每市斤240到260元,不仅价格不断攀升,出没在仙居收银子的银贩 子也越来越多。仙居人利用三废(废料、废液、废渣)提炼白银,县里原本不多的定影液、废片等“原料”,很快就被蜂拥而 至的炼银人瓜分殆尽。

  新的赚钱机会,促使吴金火“重出江湖”。拿上家里四处凑来的300元钱

  ,吴金火奔了江西,他把自己每天的开销,限定在10元钱,日子虽然清苦,但每次出行总是略有斩获。“那时候外 地人把定影液、废胶片、用过的飞机电瓶都当成垃圾扔掉,我们送包香烟、送两斤水果,就能收上来。一般十天半个月收回的 废水废料,就能提出两三斤的银子。”

  到了1986年,银价涨到了每市斤670到680元,三桥村做白银生产加工和黑市交易的农民已有50多人,吴 金火的炼银术也日趋娴熟,从前1斤干渣只能提出6两银子,现在可以提到8两,1钱银子就差着9块钱。那日吴金火站在自 己的作坊里,颇为自负地说:“我现在的技术可以说在村里是最好的,原料中有多少银子,我就能提出多少来。”早在80年 代中期,吴金火一家的白银年产量就有数十斤,这让他率先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灰色生存

  记者曾向当地工商局局长李长法请教,仙居地处偏远,农民最先炼银也是在自家作坊里小打小闹,一个没有任何银矿 资源的地方,何以因出产白银而暴得大名?李长法的回答是:过去被抓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有了名气。

  2000年国内市场开放前,仙居白银尚无法纳入正规购销渠道。正路走不通,就大量流入黑市,仙居也由此成为执 法部门打击非法白银交易的重点。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在湖南境内某条公路上,当地执法部门从一个仙居人手中,查获价值1000 多万人民币的白银。每查处一次,仙居白银的名声就涨一分,向这里汇聚的买客就多一成,供需相辅相成,仙居白银市场开始 逐年做大。

  从1985年到1989年,吴金火回收废水废料的路线图,最远延伸到了青岛。每隔10天他就带着原料从青岛赶 回仙居,10天后银子炼好,外地照相馆里盛定影液的水桶也快满了,他再往回赶,沿途在各大中城市下车,花15分钟时间 从定影液里提取出含银的水渣,接着再上路,如此往复。

  1987年7月的一天,吴金火到仙居的一家旅馆给温州白溪来的银贩子送货,不晓得如何走漏风声,被县派出所人 赃并获,他被关了3天,价值1860元的银子被全部没收,还罚了他260元,事情过去了27年,吴金火还清晰记得被没 收的银子一共有3斤1两2钱。现在的吴金火满不在乎地说:“我印象太深刻了。这是多少辛苦换来的。”吴金火出来后的第 一件事,是买上点心、水果到派出所去看温州客,那人被罚1000元,还给关了一个月。“他是我的老客户,出来以后我们 还是要做生意的。”

  随后吴金火转身又去了青岛,若无其事地操持着旧业。既然明知是违法的勾当,还常常有被抓的风险,为什么不能转 行干点别的?吴金火说,对没技术没资金的老百姓来说,提炼白银是一门好生意。它不需要机械设备,也不需要厂房,只需硝 碱和硫化碱,再有口用来加热的铁锅,就能提炼出纯度相当高的白银。

  1989年之后,一直把定影液当废水倒掉的外地人也开始看出其中的门道,废水废料不再免费赠送,价格也开始每 桶5元10元地往上涨。在外奔波多年的吴金火就此收山,回到老家专事炼银,那时候他每年单是加工费也能赚上三五万。

  2004年的3月3日记者前往吴金火的家中采访,他正与几个朋友一起搓麻将。颇有自知之明的吴金火,对自己的 能耐看得清,他的强项就在提炼白银的手艺,外头跑市场的活全放给了大儿子。他现在的工作节奏是每周提银两天,然后就是 接货、收钱、打麻将。这两年的行情好,从去年下半年到如今,白银价格上涨了30%。今年头一个月吴金火就卖出了1吨白 银。白银粗加工主要靠跑量,利润很薄,只有1%-3%,但是一年下来也有几十万的收益。

  白银基地

  从政府的角度看,仙居农民回收“三废”是合法的,但是根据国家针对矿产资源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个人销售白银 又是违法的。市场有需求,农民要生存,如何消解供需间的矛盾,这个问题让地方政府颇为劳心伤神。

  以目前的市场状况来推断,仙居地方官员对于当地暗流涌动的白银交易,选择了一种更为务实的姿态,那就是无为而 治,否则仙居的白银市场绝无可能在地下状态存活30多年,并逐步形成从回收、冶炼,到加工、销售等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 链,成为今天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

  无为而治,只是给仙居白银产业提供了一个灰色的生存空间,地方政府的无

  为,也使得这一产业在当地长期处于松散混乱的无序状态。仙居做白银身价过亿的大老板,往往把企业搬迁到税收政 策更优惠,市场相对规范的省区,造成仙居白银40%的税收流失到了外地,这份规模过20亿的大产业,当地财政从中却受 惠甚微。

  2000年1月1日,为了改革现行白银市场管理体制,更为充分发挥市场对白银产需的调节作用,有关部门完全取 消了国家对白银的收购、配售政策,使市场需求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解除了延续50年的白银管制,仙居农民也放开手脚, 从土法回收、粗放经营,转而办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三废”白银冶炼和深加工企业,以及白银工艺品公司。

  李长法告诉记者,由于历史的原因,仙居地方上对白银产业的规划、管理还做得不够。部分外省将三废回收纳入企业 生产成本,这在仙居还做不到;另外在税收方面,有的省区只收3.5%到4%,而同样的企业在仙居的税收则要高出数倍。 在这种既无天时又无地利的生存环境中,仙居农民能把白银产业做到全国第一,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仙居白银产业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并使地方从产业的发展壮大中获益,就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目前在仙居,白银生产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也已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开始着手集中治理。修建一个多元投资的白 银交易市场,也已提上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