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没有时间遨游在奇幻文学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30日09:05 青年参考 | |||||||||
《青年参考》:为什么人们只听过《哈利·波特》而不知道《童话月球》? 任革(以下简称任):其实《童话月球》的作者、德国最著名的奇幻文学作家沃尔夫冈·霍尔拜恩在西方素有“奇幻 小说之王”之称,其作品对整个德语奇幻文学世界的影响较之《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对英国奇幻文学的影响有过之 而无不及。霍尔拜恩在幻想小说、科幻小说和恐怖小说方面的成就很少有人能够企及。
1983年,《童话月球》一面世,便引起了轰动。首先,该书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慧眼相中它的奥地利乌伯洛伊特出 版社的科幻小说首奖,接着,荣获了德国Wetzlar奇幻文学奖、书虫奖。霍尔拜恩自此一举成名,成为德语文学界的一 颗最闪亮的新星。随后他又续写了《童话月球的孩子们》和《童话月球的继承人》,这3部书共同构成了风靡欧洲的奇幻小说 巨著“童话月球”系列。整套书情曲折离奇、扣人心弦,并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亚马逊网站销售期间,一度获得亚马逊 网站5颗星评价。比起罗琳的突然暴发,更有长效。德国报纸曾这样评价霍尔拜恩:“他的作品融合了经典奇幻文学大师的特 质和德国特有的童话传统。” 《青年参考》:《哈利·波特》和《童话月球》谁模仿了谁? 任:这两个系列的故事、结构和场景有相似的地方,《哈利·波特》里面的魔法学校变成了《童话月球》里的一个更 奇幻的地方——童话月球。但《童话月球》系列更为庞大和复杂,其千奇百怪的生物、精灵,各种神秘莫测的奇幻场景共同构 成了一个气势宏伟、异彩纷呈的奇幻大世界,没看到书,很难想像有这样的世界。 《童话月球》创作于1983年,比第一本《哈利·波特》整整早了十几年。谁“模仿”了谁不言而喻。 《青年参考》:现在魔幻作品越来越多,比如最近风靡全世界的《指环王》和《星球大战》系列等,魔幻作品对孩子 是否有好处? 任:以上这些作品创造了30年前还不曾有的一个文学品种——魔幻文学或者说奇幻文学。这可能是人类儿童心灵发 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需要,是小白兔、大灰狼和《地心游记》等不能满足青少年心灵时的一个必需。 《童话月球》和《哈利·波特》中的魔幻给儿童带来无限乐趣。君不忆,儿时与村童在夏夜的老槐树下听老祖母讲鬼 的故事,忽见萤火虫飞过,心也跟着飞到了那亦惧亦幻的世界……以后什么时候回忆都是甜蜜的伤感,我看总是好过满脑子都 是小时在课堂里正襟危坐,苦思算题。现在中国孩子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时间遨游在奇幻文学中。 道德和美是我们教育的弱项 《青年参考》:这种奇幻文学诞生在何种土地上,为什么我们当代没有这样奇幻的东西? 任:《童话月球》和《哈利·波特》只能诞生在西方的土地上,这是一种基督教文化、北欧民间传说和希腊英雄故事 的混合体,它表面上与西方强大的理性主义没有关联,是一种过去时代的思维,但“西方理性的背后,总带有希腊神话的闪光 ”。这种“希腊神话的闪光”就是西方文明中强大的非理性文明的象征。 这与我们一向认为的、欧洲人都理性得要命的观点大相径庭,从某种程度上讲,欧洲就是魔法的世界,那种无处不在 、深入人心的魔法的影子是与他们强大的理性世界相对了上千年,或者说是并肩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走入原子、质子时代的。 《青年参考》:我们总认为西方就是科技文明。 任:西方文明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是灵性。如果像我们过去理解的,现代社会就是科技、理性、规则,那我们的文明观 就太狭隘了。我们都知道牛顿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却很少知道,他一生研究《圣经》的时间远多于他研究物理。他多次说 ,是内心的灵性帮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爱因斯坦的泛神论也有很多人研究,那个“神”是什么呢?他自己曾经说过,“耶稣、释迦牟尼和孔夫子对人类的意 义,要远远超过我们迄今为止的所谓科学发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神”代表了内心的良知、灵感和神秘的大自然的 启迪,如果我们对这种“非理性”视而不见,那么我们就要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这样我们人类在科学上也走不远,同时 还要深受“科学”之害。 《青年参考》:这么看来,非理性是人类的好伙伴? 任:非理性是一个中性的词,看它与什么内容结合,我们当然要防备那种与法律、秩序和规则作对的非理性,像“文 革”中人们的狂乱……与美一样,道德本身是非理性的,因为它看似与一个人最实际的利益没有关系,它的内核是感情、恻隐 之心、良心等实用理性主义者千方百计想摒弃的“无用功”。但这种对个人的非理性又是对一个民族的前途兴衰有十分重要关 系的理性。我们民族目前已经显示出来的信仰缺失、诚信不足、贪腐蔓延等症状就是这种好的非理性缺席的结果。 《青年参考》:没想到《童话月球》和《哈利·波特》的意义还如此深远? 任:它们给我们的好处是综合的,欧洲的文学有一个好传统:极为重视人类好品质的“灌输”,但又是那么了无痕迹 。比如霍尔拜恩的《童话月球》,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意义,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那种积极向上,真、善、美必 将战胜假、丑、恶的道理告诉给读者,比之说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爱和美的熏陶,更让读者刻骨铭心。也正 因为如此,德国的中小学校将《童话月球》系列列为推荐课外读物,欧洲的学生经常在临近大自然的地方举办一种朗诵会,《 童话月球》系列中最优美和最惊心动魄的句子经常回荡在夏夜的草地或冬雪飘飞时的炉火旁。 道德和美是近年我们教育的一个弱项,我们曾经一味强调独立和能力,现在的孩子是独立了,但助人为乐和体恤父母 的感觉太弱了!在北京的一个中学放学时,你听到的经常是嚎叫和“京骂”,在欧洲和美国你根本听不到这样的谩骂。孩子们 失去道德感,一旦有事就不得了。记得我在法国里尔参加“欧洲中心节”时看到,全欧洲都赶来助兴,十几万人挤在一个小广 场上,人被挤得呼吸都困难。但人流走向还是那么有序。同去的中国人都说,要是在中国,肯定出事。果然不久前就传出了北 京密云挤死多人的消息。 心灵不应设底线 《青年参考》:如果论德行,儒学也能,童子可教,何必《童话月球》? 任:中国人自然要发扬儒学,但“中国儿童如果要有童年,一定要有童话”(鲁迅语,大意)。 西方文学中有一枝极重幻想,与我们大相径庭。我们的当代文坛已经好久没出好的科幻和童话了。30年来在这方面 基本上是空白。我们的作家却总为自己开脱,一说起魔幻作品,就说我们祖上也曾有过《西游记》。《西游记》真是好东西, 但我们不能吃400年啊!况且《西游记》那种类型的想象也需要随时代发展而有新的东西。 西方的教育界认为,千万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过早定型,能拖延一下童心离开的时间就拖延一下。因为没有固定模式的 心灵能做出我们意想不到的事。心是最不应设置底线的! 《青年参考》:每每到西方去,看到千奇百怪的而又轻松诙谐的设计,随意中带着灵光。而我们的工业设计、楼宇和 日常用具的外形要不就是抄袭西方,要不就是几十年一贯制,没有变动……这反映了我们气质和思维方式的某种呆板。我原来 认为德国人是很理性的,但《童话月球》之类的书滋润了德国青少年20多年,要不然就不会有新式宝马奔驰的灵感设计。 任:创造型的社会,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对灵感的培养。如果我们像过去那样理解,现代社会就是科技、理性、规 则,没有旁溢斜出,没有对于意外的期待,沿着这样呆板的教育道路走下去,孩子本来极为珍贵的“元真”想像力就会被扼杀 。我们科技和经济也不可能飞到世界的最前面。 总之,我们在精神层面——文化、教育、哲学和社会活动中,过分强调了理性,忽视了非理性文化的强大力量。这给 我们的文化构建带来了损害,对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想像力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我们这个民族必须恢复童真、发展童真,让青少年的想像天马行空,不设底线。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