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画报:返校季节(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7日11:38 外滩画报 | |||||||||
连清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 中国人里面也有这样的故事。大作家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在美国上完中学就辍学了,跟着父亲四海为家,却没有看 见她“虎父犬女”的下场。她后来成了开创中文版《读者文摘》的功臣,中英文著作都是一大堆,连现在香港《苹果日报》社 长董桥看见她写文章,都说“吓得要死”——因为太好了。
不过我以为这样对西方表扬的话还是要适可而止,心性成长之后的儿孙自然有儿孙福,大人们管头管脚,反而彼此生 出许多嫌隙来了。但我们中国人还有一句话,我以为有些西方人也还是赞成的,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尽管报纸杂志都 在疯狂鞭挞。 胡兰成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作品《今生今世》里面,提到自己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胡门吴氏,对他幼小时代的礼 数管教,怎一个“严”字了得,一直打到了11岁。有了这样一个以知书识礼为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他自己感慨才有了他后 来“礼乐文章”的悟性和格物致知的知性。 去年《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发了一篇稿子,故事说的是一个上海的普通家庭,希望把自己惟一的女儿教育成材,没日 没夜地给她加重负担。他以为中国的孩子真的是太苦了,中国的父母实在是太残酷了,一点都不给孩子自由。 洋人了解不了中国父母的心思,残酷?无知。 后来读到《纽约客》驻中国记者彼得·何斯乐(PeterHessler)的文章,说的是一个北京附近乡村的故 事,父亲不过是农民,孩子也有病在身。但父亲也不会放松孩子的功课,而且文章里说,父亲知道不断地纠正孩子,要他知礼 ,温良,也不惮以粗辣手段。我以为,比前面那个记者懂中国多了。 董桥曾经引用小说家汤姆·克郎西(TomClancy)在美国大学的一段话:“今天你们毕业了,总算圆了父母 亲的梦,今后该去圆自己的梦了。”话说得真是天经地义。看来洋人也并不都像《华尔街日报》那么糊涂,以为中国的父母都 是铁打的心肝。 董桥又发挥说:“这是教育的因果真谛。校园本是寻梦园:先寻父母的梦,为的是自己将来的梦。” 至于中国的学生在校园里寻不寻得到父母亲以及自己的梦,那就要看我们国家教育制度的优劣了。 想来中国这个时候也是返校季节了,不知道有没有商家,为了自己的生意也好,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也好,挂上那么几 个让人看着很高兴的“回到学校”的字呢?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