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白领的理想归属在哪儿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13:17 青年参考 |
阿波 想创业,却找不到优势 虽说目前国内已进入了一个创业的黄金时代,年轻人的创业梦也都做得有声有色。然而,如果你真认为有过一定的外 企工作背景,学习了正规企业的规范运作模式后,自己就 可以出来创业闯天下,那可就不一定了。外企的经验对于创业者来说 ,未必都可以利用。汪洋是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公司市场部经理,年近不惑,虽然做着一个部门的“掌门”,但他并不感到风光,反而总有 隐痛在心头。他知道,在这种国际化的大企业,如果到了45岁还不能做到高层,或者被外派出国,那就意味着自己的职业生 涯快到头了。汪先生曾为公司进入中国立下汗马功劳,替企业赚了大把大把的钞票。朋友劝他出来自己做,他动心过,但是他 想,自己办公司,对外的身份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现在他折腾得红红火火,是因为扛着企业的牌子。一旦自己开公司,客 户能认可他的实力吗?跨国公司开拓市场的国际惯例是,大把大把的票子开路,强大的广告宣传先行,这个路子个体小公司岂 能模仿?因此,他感觉,外企的经验不是财富,他的创业没有资源可以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从外企出来做公司,还不 如那些一开始就自己折腾、完全靠个人闯荡的小老板。所以,明知道自己已碰到了事业的“天花板”,但汪先生还不得不观望 一段时间。 想调整身心,却找不到时间 从一次对外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结果来看,有许多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时间长:在外企,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 时的员工占了77.3%,19.6%的人甚至每周工作48小时以上。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在外企工作压力大,下班后疲惫不 堪。 研究生毕业的吴勇在某外企工作不到半年,就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欣喜。他说:“那种看到别人对自己投来羡慕的眼光 所生出的满足感和虚荣感,早就淹没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中了。半年来,我一直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奔波,完成老板 一个又一个的指令,费尽心力,不敢有一刻放松,哪管睡眠几许,餐饭几何?我真怕自己生病,一旦病倒,就要被解雇,所以 ,总想调整一下身心,可是何时能有属于我的时间呢?” 另一位在北京某外企工作了3年的小高说:“跨进外企,就意味着自己总想更好地完成工作,总想让上司和同事说自 己很出色,总想不断地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总想得到晋升,所有这些想法,都会让自己在工作中没有了喘息的机会,感觉 到压力的环绕。” 一位在跨国公司工作了多年的资深员工解释道,事实上,在外资企业里,整个团队要完成的工作量往往超出现有团队 的能力。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一项工作需要30个人来完成,而外企通常只会安排20至25人来完成。外企员工经常处 于一种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老板却认为这是应该的。在这种状况下,不少外企人,一边拼命工作,一边无尽担忧,患得患失成 为许多外企人的通病。 想晋升,却找不到机会 笔者在近日媒体公布的一项外企人职业生活质量问卷调查中看到,说到工作岗位,近半数被调查者声称喜欢所从事的 职业,71.1%的被调查者肯定所从事的工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然而对于希望晋升的人来说,外企却不是最好的选择 ,78.4%的外企人希望得到晋升机会,但真正能得到晋升的却只有7.2%,21.6%的被调查者根本就没有任何晋升 机会。尤其是那些不论在才识、经历上都出类拔萃的高层管理人员,外企恰恰无法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 几乎所有在外企工作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感受到所谓的“透明天花板”对他们继续上升的制约。很多外企跨国总部都设 在欧洲、美洲或世界其他地区,所以即便是中国分支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对公司的整体性参与也是很有限的。同样,涉及一些 决策领域的事务,现有的管理方式以及异国文化也不容他们有决断的空间。这一点在日资企业里表现得更为明显。能力再强, 经验再丰富,最终也不可能坐上第一把交椅,所以,在日企担任高层的中国人“回流”比较普遍。相反,国内企业在这一点上 就比较有优势。 想多学文化,却找不到归属感 在大多数的外资企业中,英语是工作的通行语言之一。比如在宝洁公司,应聘要经过很严格的英语测试,新员工培训 把两周左右的封闭式英语口语训练看作基础课。在具体的工作中,虽然中文口语仍在使用,但工作文件和培训资料都是英文。 全方位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仍然被视为能力的一种体现,但一些外企的员工却越来越在这种被他人同化的事实中感受到一些迷 失。 一个常在中文口语里夹杂着英文的外企员工痛苦地说:“并不是我愿意这样的。我们平时接触太多英文资料,有很多 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用英文思维,英文水平提高了,可中文却越来越差,有一些东西我们竟然发现无法用中文准确表达,只好随 口说出一些英文单词了,连自己都觉得不伦不类。” 有些外企员工觉得,还有一种痛苦来自企业过于完整的组织结构。你被安置在怎样的一个岗位上、应该做哪些事情都 是相当明确的,这样的明确使人接触的知识面非常狭隘。某著名IT公司的技术经理就担心地说:“很多应届毕业生到公司后 ,由于从事的工作太具体了,所以,他们除了自己的领域外,其他东西所知甚少,一旦公司产生危机,他们就变得一文不值。 ”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