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哈佛女孩”之海外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11:29 外滩画报

  外滩记者鲁刚/报道

  最近问世的一本新书《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直接质疑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畅销书《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下称《哈佛女孩》)中所创造的家教神话,岁末略显平淡的书市为此再掀热潮。

  引人注目的是,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驳了前书作者萧愚对哈佛录取刘亦婷的渠道有问题的怀 疑,并称萧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企图是想借《素质培养纪实》一书炒作自己,博人眼球。那么《哈佛女孩》一书中所 描绘的培养方法,究竟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遍意义?海外媒体或身在哈佛的中国学子和老师们,对刘亦婷的看法又是如何?

  哈佛同人:哈佛招生只看个人

  哈佛一位在读博士表示,刘亦婷只是哈佛的一个本科生,而且已经毕业离开哈佛。作为研究生,他很少和本科生接触 ,对他们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但他对国内大肆炒作所谓“哈佛女孩”的做法非常不解,认为能读哈佛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 的荣誉,而且哈佛的学生个体差异非常大,“什么人都有”。

  这位在读博士表示,哈佛的中国学生对这个话题很少提起,大家平时学习都很忙,彼此间的私事并不关心,听说刘亦 婷在国内红遍大江南北,都觉得很吃惊。

  曾获哈佛文学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张隆溪教授表示自己离开哈佛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哈佛女孩”,只是 1998年到香港后,才偶尔听说国内流行这样一本书。

  张教授说:“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从别人那里知道,似乎是一个对父母亲宣扬自己教育有方、使女儿成功进入哈佛 的故事。在我看来,这很像是利用一般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写这样一本畅销书牟利。我觉得这样的书没有什么道理,就算真 有一个中国女孩进了哈佛,也没有什么典范意义。因为,哈佛和美国其他大学招生都是看个人的情形,摹仿不一定有用。”

  复旦中文系副教授、哈佛访问学者严锋刚结束研究回国。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和国内只看考试分数的做法不同,哈 佛对本科生的录取需要经过各方面如文艺修养等的综合考察,相对来说还比较全面和科学,因此质疑刘亦婷入学的条件和资格 似乎大可不必。

  但对于国内把《哈佛女孩》一书当成子女教育的圣经来读,甚至把培养刘亦婷的细节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榜样加以展 示,严锋很不以为然。“这恰恰是违背哈佛精神的。哈佛在美国更多地代表着一种象征,‘美国精神’的象征。就是崇尚个人 奋斗,注重具有个性的价值创造。”他说。

  严锋表示,哈佛学生不是通过标准化的手段和过程就可以“制造”出来的。这点,《哈佛女孩》一书的炒作确实是过 头了。

  海外媒体解读“哈佛女孩”现象

  无独有偶,随着《哈佛女孩》一书在国内走俏,海外媒体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纷纷进行报道。

  《时代》周刊亚洲版和由哈佛大学主办的《哈佛》杂志都曾著文对《哈佛女孩》一书在中国的走红予以关注和分析。 这些文章回顾了刘亦婷从小到大具有军事化意味(martialovertones)的培养过程,如从婴儿时期就不断地 接受语言训练、3岁开始做家务、和大人顶嘴后需要在日记里详细解释理由、记忆力不好就压迫她背电话号码本等。刘亦婷父 母认为,要让自己孩子成长为一个“杰出(exceptional)人才”,就需要经受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锻炼,因此,刘 从小就经常进行长距离游泳或握冰的训练。

  《时代周刊》亚洲版的文章称《哈佛女孩》一书的主题是:“只要培养得法,任何孩子都能成材,就算不是神童,上 一流大学是不成问题的。”该文最后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认为,这才是《哈佛女 孩》一书在中国畅销长达一年多,累计销量上百万册,并引发不下15种跟风图书的关键原因。

  《哈佛》杂志的文章则称,刘亦婷的培养过程,其出发点只是其父母为了推广自己的教育理论而已,因为“如果你没 有过硬的证明,别人是不会信你的”。刘亦婷表示:“父母一直在等我考大学,我成功了,人们才会信服他们的理论。”而哈 佛是“世界范围内的名校”,“要证明我父母的教育理论的价值,考取哈佛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如果这些报道可信的话,那实在难以让人想象“哈佛女孩”是素质教育培养出的硕果。而且从培养的起点和终极目的 看,这样的“魔鬼训练”也是与现代教育理论背道而驰的。“教育是丰富人性的一种方式,而非获得社会认可或名利的手段。 ”严锋说。

  从这个角度而言,“哈佛女孩”现象的确值得令人深思。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奇童梦乐
猫和老虎的混血儿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附身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