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郭雨桥孤身走“蒙古地”的传奇经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17:02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鲁蒙海)本报1月11日以整版篇幅刊发《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郭雨桥要五次“长征”走遍内蒙古族人民生活地》一文,当时他准备去新疆走“蒙古地”,经过三个半月的考察,如今他如愿以偿,作了大量采访记录(文字、图片、录象等),成功返回呼市。本月,他还将远行到蒙古国走“蒙古地”,就在他发出发之前,记者再次采访了他。

  ★传奇的旅行

  1月24日,著名蒙古文化学者郭雨桥先生乘火车从呼市到北京,又转车直达乌鲁木齐,然后改乘汽车到新疆塔城市和布克赛尔县。和布克赛尔县是个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小县城,刚到这个小县城已经是农历腊月廿七,起初还有专车接送又有人陪伴,后来因为过春节没了车也没了人,他便孑然一身,电话又打不通。“独在异乡为异客”,他深感孤独寂寞。

  郭雨桥千里迢迢赶到和布克赛尔县,就是为了看土尔扈特蒙古族怎样过春节,竟然受到如此冷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因为郭雨桥懂得土尔扈特蒙古族方言,他“绝处逢生”。就在他去县里的庙上时,遇上了热心的牧民。腊月廿九,土尔扈特蒙古族还去庙上烧香磕头吃糌粑,郭雨桥在庙上采访蒙古族风情时引起牧民苏荣加甫的极大兴趣,苏荣加甫邀请郭雨桥先生去他家过春节。腊月三十那天,郭雨桥买好砖茶、伊犁老陈酒、方糖、花生仁、苹果等礼品到纳仁和布克牧场牧民苏荣加甫家里过春节。令人惊讶的是,土尔扈特蒙古族腊月三十那天还不贴对联也不响炮,冷冷清清的;而到正月初一可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贴红挂绿又是响炮又是放鞭。而且正月初一早晨,郭雨桥刚起床就有了意外的收获:一只盘羊就在苏荣加甫家门前的小山顶上深情地望着他,这也许是盘羊也在欢迎远方的客人吧,他扛起摄像机拍下这动人的一幕。

  ★呼呼日皮壶制作工序

  到新疆温泉县走“蒙古地”时,有位叫达西加甫的牧民听说著名蒙古文化学者前来造访,他特意为郭雨桥准备了一支呼呼日皮壶(土尔扈特蒙古族称为库呼日皮壶)。郭雨桥临走时,达西加甫还托郭雨桥为内蒙古大学校长旭日干和歌唱家腾格尔捎回了呼呼日皮壶。因为在土尔扈特蒙古族人眼里,旭日干和腾格尔是整个蒙古族的骄傲。

  呼呼日皮壶早在《蒙古秘史》中就有所记载,那是者勒篾为救成吉思汗到泰亦兀惕部落偷酸奶,就用这种皮壶盛装。但这种皮壶后来失传,这次郭雨桥从土尔扈特蒙古族寻到并采访到这种皮壶的制作工序。

  呼呼日皮壶大多是由大牲畜后腿筋搓成线缝合牛膝盖皮制成。大牲畜后腿筋(一般是牛、马、骆驼)经过木头捣粘就可搓成线,这种线会跟牛皮同步膨胀同步收缩。这种将牛膝盖皮缝成水壶样,然后将沙子装入壶中就给皮壶定了型。想让皮壶大些就多装些沙子,让皮壶小些则少装沙子。等装了沙子的皮壶晾干后,再用烟熏21天便制成了壶,经过烟熏这道工序,日后使用皮壶装水便不再软化抑或变形。烟熏这道工序很复杂,事先在地下挖一条5米长弯弯曲曲的烟道。烟道一头用毡子搭成小棚,小棚内把晾干的水壶倒挂起来壶口朝下。烟道的另一头燃烧马粪,马粪燃烧后的烟顺着弯曲的烟道进入倒挂的皮壶内,连续烟熏21天,皮壶就最终定型。

  采访呼呼日皮壶制作工序,我们知道世上其它民族没有这种用筋当线缝合兽皮这件事,更为感叹蒙古族对牲畜产品如此透彻、深刻、科学地理解和运用。由此,我们深感蒙古族的伟大与不凡。

  ★进山拍摄北山羊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治学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谓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谓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谓第三境界。”郭雨桥说做记者采访也有三种境界:看看现成材料,写个小消息,这是第一种境界;到现场观看,再采访有关当事人,写个稿子,这是第二境界;到大自然去,以感受的眼光去观察大自然,最终顿悟所得写成通讯特写,这是第三境界。因而郭雨桥先生每次走“蒙古地”,都不忘采访大自然,那真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次他去新疆走“蒙古地”,就拍摄了北山羊。

  到达乌鲁木齐市那天,郭雨桥就打听到新疆乌苏市塔布勒合特乡有北山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他便专程去该乡拍摄北山羊。恰巧郭雨桥先生去塔布勒合特乡拍摄北山羊不是时候,一连十几天这个乡都被大雾笼罩,进得山里白茫茫迷雾挡住视线,只看清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险恶的峡谷,耳边响起惊涛涌流的波涛声,感觉一不小心仿佛就会跌入峡谷摔得粉身碎骨。正因为山间能见度低,他无法找到北山羊,没能够拍摄到北山羊。但他仍不死心,第二次进山,又失败而回。第三次从牧民家进山时忽见塔布勒合特沟边有一个敖包,郭雨桥先生绕敖包走三圈并撒些食物祭敖包,祭完敖包一转身就见视线内山顶上有三只北山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扛起摄像机,将这一美妙景观拍摄在自己的录像带里,记录下激动人心的一幕。

  ★两种眼光看“蒙古地”

  2002年起,郭雨桥开始走“蒙古地”,如今他已走完33500公里,比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多。郭雨桥说,以前走“蒙古地”他更多地以作家的眼光来看蒙古族风情,偏重于感受;今年走“蒙古地”,他更多地以学者的眼光看蒙古族风情,偏重于研究。

  光用作家眼光来感觉,不能科学地反映器物的构造,比如蒙古包的具体制作过程。只用学者眼光来研究,又不能深刻体会蒙古族人的细微感情。因而这次走“蒙古地”,他带上了尺子,对一些器物进行丈量,记录下每次丈量出的数据,比以前更加细致些,这样郭雨桥更多地以学者的眼光记录下糌粑、炒面等十余种食物的加工制作过程,以及蒙古包、马鞍等器物制作过程。郭雨桥说,这些食物加工制作过程及器物制作过程别处已失传了,他将这些记录整理存档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以备后人查阅研究。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