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谁最接近AIDS之 一位大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10:50 新周刊

  濮存昕的另一重角色

  在中国演艺圈,谁最接近AIDS?答案也许是唯一的:濮存昕。在公众眼中,濮存昕以两种角色而存在:好演员和预防艾滋病宣传员。

  文/陈艳涛、吴睿

  2001年,濮存昕从卫生部领导手中接过预防艾滋病宣传员的聘书。从那一刻起,他是中国第一个预防艾滋病宣传员,名片上就印着“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他随时带着安全套,到处给人发放,甚至将自己的漫画像印在安全套上,向人们宣传预防艾滋病。

  2002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部普及艾滋病知识的科教片——《预防艾滋病》正式上映,濮存昕则义务为影片配音。在国内第一部以艾滋病为题材的电视剧《失乐园》中,濮存昕扮演了一位艾滋病病人。在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片及宣传画中,作为演艺界名人,他第一个坦然担当了主角。

  200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他平生的第一份提案,是“建议政府采用街头广告形式扩大预防艾滋病宣传面”。如今,他高兴地看到这份提案有了相当的效果:在北京和上海的地铁、火车站,在全国18个国际机场,都树立了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牌。

  有人曾经批评他以艾滋大使的身份尽情作秀。濮存昕对此的回应是:“为了宣传预防艾滋,我必须作大秀。公益广告上不能只是我的一副嘴脸,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类似于‘呵护生命’等等的诗化口号也显得空洞、抽象,谁会注意?上面要有相关的知识,经常更新。”

  他的“作秀”,还包括和艾滋病病人拥抱、握手,和他们一起包饺子,一起生活。“我就想告诉社会艾滋病没什么可怕的,别紧张,正常的生活接触绝对不会受到感染。”

  作为公众熟悉的演员,他欣慰于他“作秀”的效果:到了南京,刷火车的老太太一见他就说“艾滋病那个东西来了”(南京人爱说“这个东西,那个东西”)!她把他说成是艾滋病的东西,濮存昕却很高兴,“如果我一站那儿,人家就想起要预防艾滋病,挺好。”

  因为站在离艾滋病人最近的地方,他看见了忧患。从2000年10月他参加防艾工作开始,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已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且每年发病人数都在高速增长。然而在医院里接受过检测并接受治疗的只有3万余人,他的忧虑是:3万与100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事情,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实在扛不住了,才到了医院接受检查,医生说你怎么早不来?这个感染者抬起眼睛说了一句话:你能给我什么?这句话深深震动了他。

  他设想了艾滋病患者没有尽早接受治疗的种种原因。比如,因为费用。“一年的费用大概就在3万到10万之间。”还有歧视。“社会对艾滋病患的不认同和歧视,造成很多艾滋病感染者不敢去医院检查、治疗,从而使得更多无辜的人感染了艾滋病。” 2002年,上海一名大学毕业生黎家明(化名)因为一次嫖娼而染上艾滋病,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已的经历却遭来嘲笑和唾弃。濮存昕给黎家明写信表示了对他的敬佩。“你把自己绑在耻辱柱上,用自己的经历昭示社会,警告朋友。真的了不起,比我这个宣传员了不起1000倍!”

  作为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竟没有去过有数个艾滋村、艾滋蔓延严重的河南省,这成为他心里的一个遗憾,也颇让人意外。让濮存昕痛心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的狭隘心理像一张大网,让防艾工作的全面进行寸步难行。“如果想真正有效果,就需要政府开通一个渠道,有一个系统长时间去保障,包括卫生部门、公安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一起保障这项工作的畅通。”担任防艾大使几年的时间里,濮存昕看到了中国防艾工作的希望,“通过卫生部有些专业部门的努力,中国预防艾滋病的情况是有进步的,但速度还太慢。我们就像救火似的,草原上着火,你必须赶上火头,在前面截住它。”

  濮存昕参加演出的20集公益电视连续剧《G弦上的咏叹调》,就像是他目前角色的写照:G弦是大提琴中最难演奏,但也是最富于表现音乐色彩的一根琴弦,而他觉得自己就像是大提琴中的G弦,虽然,他是形象大使,但单靠个人的微弱力量,根本无法奏响预防艾滋病的交响乐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