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次枪击案后的社会动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1:33 南方周末 | |
美国的社会环境与我国不同,但校园枪击事件后的社会动员过程对我们仍有启示 □本报记者 曹筠武 1999年4月20日,美国中部时间中午11时30分左右,正好是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悲剧在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市杰斐逊郡的哥伦拜中学上演 警方的调查在随后几个月里展开,媒体不失时机地向公众公布了一串恐怖的数字:每年有将近300万件盗窃或暴力事件发生在学校或学校附近,其中有190万件被视为重案;1997年,全美有6000多名学生因携带枪支上学而被学校开除,平均每天有16万名学生因恐惧而逃课。 整个美国社会立即参与到针对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的大讨论中来,公众的矛头首先指向了枪支泛滥。美国少年正义和少年犯罪预防办公室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1997年10%参与调查的高中学生承认他们携带武器进学校。 巧合的是哥伦拜中学枪击事件发生当天,科罗拉多州众议院正准备讨论通过取消禁枪令的议案。枪击事件发生后,州众议院取消了原定的议事日程,决定无限期搁置取消禁枪令提案。 克林顿总统曾向国会提交一份严格的枪支管理法案。该法案在国会一直搁浅。哥伦拜血案之后,克林顿政府认为,一些利益集团在国会的游说和阻挠是该法案未能通过的直接原因,并要求国会在哥伦拜中学枪击案一周年之前通过该法案。 美国“禁枪派”的活跃人士在全美各地多家枪支制造厂外举行示威活动。“禁枪派”人士在美国最大的枪支制造厂史密斯和韦森枪支厂门外陈列了5285双鞋子,象征每年沦为枪下亡魂的少年儿童。 2000年5月14日,美国近70个城市的妇女在母亲节这一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百万母亲大游行”,枪支暴力受害者的家属代表在集会上愤怒控诉了美国枪支泛滥和暴力文化所造成的恶果,要求国会通过严格的枪支管理法律。 社会心理学家和学校管理人员开始合作。一本由学校心理学家全国协会 美国教育部和其它部门编写的安全学校指南由克林顿总统签署和发行到全国的学校。这个指南指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的16个特征 包括远离社会 感觉被排挤和学业成绩差。 惨剧发生3 个月之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哥伦拜一案的主要调查人员和一些世界知名的临床心理学家专门举行了一次峰会,并向社会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教育家们也对美国社会包括中学生的人生教育和精神生活表示担忧。例如加州教育局心理辅导专家理查•哈特说,要改革枪支和电视暴力这两项问题,必须长期从立法寻求改善,但是教育界眼前能够立即着手的是增加关怀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在校心理建设课程,加强人与人的善意和亲密互动。 另外有教育专家提出了“缺席的父亲”(Absent Fathers)概念,指家长过度忙于工作和自己的事情,却忽略了关心和教育孩子的天职。 很多人注意到,哥伦拜血案的犯罪模式,和许多好莱坞电影情节如出一辙。公众与传媒开始了对“媒体暴力文化”的检讨与自我检讨。丹佛市的媒体监督组织随即呼吁联邦传播委员会重新检讨电视政策。美国有线电视协会委托4所知名学府,包括加州大学、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得州大学以及威斯康辛大学共同完成了迄今最权威的“电视暴力”调查。 传媒自身作出了反应。去年拍摄《华氏911》的导演麦克•摩尔在哥伦拜血案后3年拍摄记录片《哥伦拜的保龄球》,通过展现校园枪击中的种族歧视来探究校园暴力的根源;其后《心灵捕手》的导演加斯•范•桑特又拍摄了独立制作影片《象》,片名寓意“瞎子摸象”,暗喻社会公众对校园枪击案的看法。影片在2003年嘎纳影展上同时获得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奖,而此前麦克•摩尔的《哥伦拜的保龄球》夺得戛纳55周年特别奖。 科学界权威的《自然》杂志也加入了讨论,杂志刊发依阿华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的一篇论文,指出影视节目、现代网络与游戏软件中的血腥暴力内容,要为青少年暴力泛滥负上相关的责任。 关于哥伦拜血案和相关校园暴力的讨论,在美国社会各界一直没有停止,并且在持续深入之中。究其原因,绝大多数美国公众都认同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警告:“如果枪击案能在哥伦拜发生,就能在任何地方。” (实习生马小六对本组报道亦有贡献)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