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代客扫墓”不仅仅是个人的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0:03 云网

  一波清明节即将来临,众多上海市民涌往已逝亲人的墓前祭扫。但在扫墓者中,一些在坟前献花、烧香的人有点特别———他们不是为自己的亲人,而是受雇于人代为扫墓的。“扫墓也请人代劳?”“代客扫墓”引起争议。

  据记载,我国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传统习俗中,清明节是最须严肃对待的一个节日。

  这让我想起如今大多数国人不知其意的一句古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每个人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传承都应秉承庄重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祖先教诲、对后代子孙有何影响,都应深思熟虑。如果每个人都以这样的态度为人处世,社会风气自然好转。

  如果以这种纯正的标准衡量“代客扫墓”行为,那些雇人扫墓者自然违背传统,很多人基于此对“不孝子孙”予以谴责。

  但我以为,在“祭如在”的祭奠文化滲透到人们血液的国度,出现“代客扫墓”的尴尬,并非只是个人的“失德”,不能就此认为人们对传统道德淡漠至极,连祖宗都不要了。在这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压力的加大,使都市人成为忙碌的“经济动物”,对不少人来说,节假日的休闲已是奢侈之想,遑论“慎终追远”?对此,相信上海等国际化大城市的白领、金领更有切肤之感。这个时候,为了调和都市竞争化生活与恪守传统道德之间的矛盾,自然会出现替代方式,比如雇人扫墓,雇人陪父母聊天,等等。

  所以说,“代客扫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它是城市生活挤压下,人们无奈的选择。换句话说,“代客扫墓”更多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它虽让信奉孝道的国人心存愧疚,但只要存在“买方”,就必然出现“卖方”。设身处地,一个整日穿梭于各城市、忙于商业洽谈的孝子,面临义不容辞的祭扫义务时,他除了花钱请“代理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每个人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按照传统标准生活,“父母亡,居丧三年”、“父母在,不远游”这些设想都很美好,但没有多少可行性了。上海出现的“代客扫墓”,提醒我们:单靠个人,无法在现实与传统的冲突中,找到两头兼顾的方式,既让个人的职业发展无后顾之忧,也让传统道德的传承顺利无碍。

  但冲突并非无法调和,只要政府部门创造条件,是可以两全其美的。在这这方面,台湾地区提供了借鉴———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周,人们带着家人,追忆悼念祖先,同时还可让孩子以具体可感的方式,体验什么是传统。

  可喜的是,两会期间,有关部门透露清明节、端午节等

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假日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我们一直呼吁要注重
传统文化
的保护与继承,但仅停留在道德感召层面,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赋予“慎终追远”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可能达到“民德归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