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金三角国民党残部驻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11:13 国际先驱导报 | |
泰缅边境的金三角曾经因为种植罂粟、贩卖毒品而闻名于世,中国难民村“美斯乐”就是金三角的一部分。经过了作家笔下的渲染,这个国民党残部及其后代构成的村落愈发神秘。但是事实上,在泰国处于边缘地位的他们一直体味着生存的艰难 本报驻曼谷记者 袁原 在泰国曼谷以北800公里、泰国领土最北端的清莱府查阅旅游景点,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景点叫“中国难民村”。这个村落位于金三角,被当地人称作“美斯乐”。 住在这里的人自称是中国人,讲中国话、吃中国菜、过中国节,但大部分人却从未踏上过中国领土。他们许多人生长在泰国,会讲泰语、有泰国身份证,但还是被泰国人看作是中国人。村民们是当年从大陆撤逃的国民党残部第五军的后代。在泰国人眼中,他们是中国难民;在中国作家笔下,他们被描绘成从事毒品交易、占山为王的传奇人物;和他们有过接触的中国人却说,他们其实处境艰难,在泰国主流社会边缘挣扎。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群?怀揣疑问,记者于近日在细雨中踏上了清莱山区的曲折山路,前往美斯乐。 深山小镇水泥楼 从首府清莱乘车向西南方向行驶,半个小时后,满目所及只有浓密的植物和高耸的山脊,偶尔有一两座阿卡族的竹楼散落在山坡上。 就在十几年前,清莱山区还是著名的鸦片产地,当地种植有大量罂粟,在泰国政府的严厉肃毒政策下,才摆脱了毒品产地的恶名。但由于地处金三角的最南端,清莱仍然是毒品走私的主要途径之一。从清莱到曼谷的公路上设有多个警察站点,对进入曼谷的车辆抽查。 一个多小时后,陡峭山路的尽头突然出现一片两三层高的水泥楼房,与一路上所见的荒野景色形成鲜明对比,司机说:这就是“美斯乐”。 健在老兵寥寥无几 镇上大多数店铺关着门,街上没什么人,偶尔有一两条狗懒懒地穿过街道。一派冷清中格外显眼的是随处可见的用汉字刷写的标牌、广告。当地一所学校的名称——兴华中学也显示此地属于华夏一脉。就连办公室里挂的旗,也不仅有泰国国旗,还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早就听说当地通用云南话,我试探着用云南话和村民打招呼,对方用云南话答道:“原来还是老乡嘛。” 当地人把“美斯乐”称为乡,目前大概有700多户人家6000多人居住,大部分都是在泰国出生长大,只有少数几个当年从大陆撤逃的国民党老兵还健在。 乡民们现在大都务农,种植茶叶、咖啡、蘑菇等作物,随着近年来游客,特别是来自台湾的游客增多,也就有人靠开饭店、卖纪念品为生。不过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依靠年轻一辈在外打工汇回的收入。兴华中学的主任马明星说:“种田费钱得很,要买农药、雇帮工,一般人家整不起。”但当我问到人们最感兴趣的毒品问题时,马老师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毒品问题嘛,哪里都有。”之后就岔开了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采访中遇到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愿多谈。毒品在很久以前一度是“美斯乐”的生存命脉,但也给“美斯乐”带来了来自各方的相当大的压力。泰国政府多年的努力有了实效,现在毒品已经慢慢远离了“美斯乐”。 生存环境十分艰难 “美斯乐”残军为了合法生存权,在帮助泰国的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死伤人数相当多,但却为他们的后代换来了生存的权利。马老师说:“我们这一代已经是历史的牺牲品,再不能让娃娃们像我们一样吃苦。” 现在,在“美斯乐”出生的孩子都可以拿到泰国出生证,但只有年满16岁才能拿身份证。其中环节复杂,兴华中学是“美斯乐”最大的一所学校,但只有初中,好多孩子因为老拿不着身份证被耽误了上学,毕业后不能到附近高中接着读书。就算在兴华中学,也有1/3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另据马老师估计,仅“美斯乐”一地目前还有2000人没有泰国身份证,他们因此被困在“美斯乐”,难以下山走动。 “国军参谋长”当家 当年的老兵很多都已经故去,记者找到了掌握乡中大权的雷雨田老人。“美斯乐”原来的首领段希文1980年去世后,第五军参谋长雷雨田继任,被乡里人尊称为“雷公公”。今年86岁的雷雨田虽然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口齿清晰,穿着一件灰呢大衣的他坐在自己一手建造的“美斯丽所”的茶馆里接待了我。 我最想知道的是,残军到达清莱山区之后,面对黑压压的原始森林,如何开始艰难的生存。“那些事情提不得啦”,老人啜了一口热茶,然后喃喃自语地说道:“我们帮台湾、美国、泰国打中共、打缅甸、打寮国(老挝),到最后他们反倒好到一块儿了。”看着他身边30岁上下的孙子,我忍不住又问:“那您当年出逃带着夫人吗?”“什么夫人,当时的要求是忘掉爹妈、婆娘和娃娃,逃命要紧”,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不管多爱的人都丢掉了。” “知青”讲授《愚公移山》 最初见到杨老师,是在兴华中学。推开教室门,一个身穿白色运动外套的中年男子手持书本,在黑板上讲解古文《愚公移山》。 杨老师曾出现在邓贤写的《流浪金三角》中,谈及此处,杨老师说:“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写我,我是个知识分子,在他的书里却被写成一个好汉侠士似的人物。”一边说一边摇头。眼前的杨老师戴着眼镜、身材瘦削,从上到下露出一股书生气,确实不像书中描写的在金三角出生入死的热血青年。 杨老师文革时家庭背景不好,他下乡到芒市插队,后来越境到了缅甸。到了人家的国土上,要想留下来,只好跟着缅共打仗。杨老师还记得,自己怎样亲眼看见几个四川来的小知青被炸得血肉横飞。后来缅甸呆不下去了,回国又怕拖累家人,所以索性就再往南来到“美斯乐”,那是1969年的事情了。记者问:“知青在这儿不会被国民党余部歧视吗?”老师答道:“那时候活命要紧,大家都关心怎么先活下来。”为了拿到泰国身份证,“美斯乐”几次出兵打仗他都参了军。“我也是扛了20多年枪的人啊”,他感慨道。 杨老师告诉我,在作家邓贤的帮助下,他和失散三十多年的妹妹又取得了联系,打算今年8月学校放假时回家看看。老师缓缓吐出一口烟圈,长叹道:“出门容易进家难啊!” 离开美斯乐的时候,兴华中学正好放学。孩子们背着书包在学校简陋的操场上嬉戏奔跑,用泰语夹杂着云南话呼喊吵闹着,似乎全然不知这山里山外的故事重重。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