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是种现代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11:13 国际先驱导报 | |
流行乐借助发达的媒体反复冲击人们的听觉,个别旋律对大脑的“粘性”越来越强,以致成为梦魇 “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古人闻听雅乐,长时间地保持愉快的精神享受。但是一首曲子真的总在你脑海里盘旋而挥之不去,你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现代社会因为广播、电视、唱片的流行和音乐文化的兴盛,以及现代音乐本身的属性,使不少人被这种感 “耳虫”寄生在精神世界 其实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1882年,马克·吐温就写过有关这一题材的短篇小说。他在小说中描述一个人的脑海里始终盘旋着一个恼人的“叮叮当当”的简单旋律,使他昼夜难安,直至将那个旋律当作一个诅咒传递给另一个不幸的受害者。 今年夏天,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个社区委员也作出决定,限制冰激淋售货车播放一首名为“索夫迪先生”的乐曲。其理由是,该乐曲可在相当长时间内在听者大脑中成为一种持续的梦魇。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对这种“音乐苦恼”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的发起者詹姆斯·凯勒里斯将这种苦恼命名为“耳虫”(earworm)。身为消费者心理学家的凯勒里斯博士认为,从德语借鉴而来的“耳虫”这一命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种无休无止的旋律寄生特性:它深深寄居在你的精神世界,难以驱除。 凯勒里斯发现,大约98%的听众可能曾被一种挥之不去的旋律所烦扰。一些极为流行的乐曲,如电影《碟中谍》的旋律十分可能成为“公共罪犯”。他们的研究还表明,音乐家和那些有冲动倾向的人遭受“耳虫”的折磨最深。 音乐人习惯的职业病 当然,这一现象也许还有它积极的一面。美国歌曲创作者兼歌手内尔·戴蒙德说,那些反复出现、难以驱散的音符已经帮助他完成了几部得意之作:“如果我从事的不是歌曲创作,那我很可能就要去看医生了。我曾经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如洗冷水浴或去听别人的音乐,但都于事无补。” 他的大多数歌曲都来自一段由6个反复浮现在他脑海的音符所构成的旋律模本。他说:“我可能正在开车、看电视或吃午饭,它就突然闯进来了。这是一种讨厌的困扰,但是它似乎很有价值。” 研究者说,音乐人之所以对“耳虫”更敏感,可能是因为他们听到的音乐比较多。但另一项研究表明,音乐训练会导致大脑中的某些区域如大脑前额皮层(它负责对旋律的感知)的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保存在这些脑部回路中的一些自我永久存储下来的刺激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某些旋律会在人脑中打上“烙印”。 英国达特茅斯大学的彼得·亚纳塔专门研究音乐和大脑关系,他认为当声音和运动取得联系时,这种效果会加强:“人脑和身体都被牵涉进来。当我们随着音乐而安排特定的舞蹈时,整个身体都将记住这种旋律。” 普通人摆脱折磨有一法 旋律的反复通常有助于创造一首带有“粘性”的歌曲。“我们每天都要通过三大广播网屡次播放我们的旋律”,美国商业广告“胡椒粉博士”的首席业务员约翰·克拉克说,“比如这样的短语容易让人过耳难忘:‘我是一瓶胡椒粉,你是一瓶胡椒粉,你难道不想也成为胡椒粉吗?’”它的旋律很简单,这是构成“耳虫”的一个完美因素。 专家们说,要想不受精神之苦,有时可采取大声地把那些歌曲唱出来的办法,或许能除掉这些“耳虫”。对此,凯勒里斯解释说:“这是一个常见的模式,它的主题就是:发痒和搔痒。要搔掉这种感知之痒,唯一的办法就是无心地慢唱旋律开始的部分,脑部会因此在音乐刺激中发现不协调或异常之处。” 如果这种办法也驱除不了“耳虫”,那就忍吧!(张柯)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