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学位泡沫已至幻化的极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15:32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丁云亮 当下的中国,以大批量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生产,并关乎学位的,有三种类型:学士、硕士和博士。既然是毕业论文,可以想象,当然是不同学习阶段的成果总结,成果的好坏、优劣,表征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工作的业绩,必须以尽可能定量化的科学的方式予以审核、测度,从而为当事人作个恰如其分的成绩估定,也通过对论文所反映的问题的理性分析, 现时涉及本科学历的毕业论文有校内应届生、校外成人教育等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学员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按照正规的程序,这部分的学生通常由讲师以上职称或已取得硕士文凭的教师指导,可是由于近年来各大专院校普遍的扩招,登记在册的学生人数骤增,往往课堂教学的任务都快不堪重负,更何况监管力度不大的论文指导?!加之金钱至上风习的盛行,教师责任心普遍下滑,一切程序基本上流于形式,有时连流水账式的形式都难以保证。不难设想,在两三月的业余时间里,指导五六十篇的论文写作并完成答辩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更谈不上什么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假如一个学生要想顺利过关或获取好一点的等级,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便是理所当然的事。 高学位的论文,猫腻更为严重,也更为彻底。虽然社会舆论一致要求规范、完善学术评价机制,譬如说,通过匿名评审等方式,切断评价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学,努力达到公平、公正,但实际操作谈何容易。目前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据我的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匿名评议并不多见,至少未达到普遍、规范的程度;换句话说,基本上处在原指导教师可以控制的范围内。选择由谁来作为评议人,谁来当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现场答辩,都是极有学问、极有讲究的。可以这样说,学生在答辩之前,便对答辩能否通过可以泰然处之(除非你之前与导师有私人矛盾),因为所谓的答辩委员会成员,皆为导师的知己朋友或学界战友,他们接受了“宠幸”,怎么会不鼎立相助、给足“面子”呢?更何况,这对双方都是互惠互利的事情,你让我的学生通过,我再让你的学生过关,何乐而不为? 学术评价机制的完善或漏缺,对整个学术氛围、学术环境,乃至学术发展,直接构成良性或恶性循环互动关系。随着高学位在读生人数的增多,近年来曝出不少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丑闻,抄袭、剽窃之风甚至有蔓延之势。这里既有学生的因素,亦有教师本身的原因。首先是导师本身的水平有待提高,据说仅2003年教育部批准的新增博士点达800多个,而硕士点因很多省份自己就有部分专业的决策权,每年更是以几何级数上涨。按通行规则,副教授就能成为硕导,但有的刚刚评上副高职称的人,自己连写文章都没找到窍门,怎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最终,所谓的论文,自然沦为学生的一块攫取学位的敲门砖;所谓的答辩,亦演变成有答无辩的轻松肥皂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薪火相传的知识累积,而非人为制造出来的文化泡沫、人材泡沫,不管这种泡沫多么缤纷艳丽、多么赏心悦目。依凭猫腻而炮制的学位泡沫,已到了幻化的极地,到了非得重新估价、开出对口药方的时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