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亲历加沙大轰炸:空袭频率达一天5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7日15:54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驻加沙记者 周轶君 10月20日,我在加沙经历了频率最高的一轮空袭:一天5次。前3次发生在4个小时之内,最后两次间隔不到半小时。每次我刚从现场拍摄照片回来,就会听到又一声爆炸响起。白天三次轰炸过后,一名当地记者感慨地说,“真是漫长的一天!”我接了一句:“也许还没完。”他忙不迭地说:“够了,够了!千万别再炸了!”但没过几个小时,加沙在又一次轰 第四次空袭过后,我站在阳台上面对漆黑的加沙,另一名记者说,这时候的加沙真像座死城。话音未落,远处火光一闪,十几秒钟后沉闷的爆炸声传来。这是当晚最后一枚导弹落地。 令人恐惧的“鹰” 在加沙工作一年多来,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轰炸。虽然理解以色列在某种程度上的“自卫”需要,但丝毫不能改变我对那些“老鹰”心存恐惧,它们往往是我噩梦的主角。 就在几天前我做了一个梦:一群巴勒斯坦人站在开阔地里呼喊什么,我在他们跟前看着。突然,一架以色列F-16战斗机超低空飞行,贴着我们的头顶过去。飞行员得意地站起来,挥舞帽子,地上的巴勒斯坦人默默垂下了头。 第二天,果真在13层楼阳台上看到一架以色列飞机——不是F-16,而是轻盈小巧的侦察机,橙红银灰两色机身,飞行员是一个小灰影。 以色列注重发展空中力量,空军在其常备军中占到40%。他们相信“蛇鸟理论”:一条攻击百兽的眼镜蛇,只有鹰能够制服它——攻它、捕它、吃它,陆地上任何强者都畏惧空中打击。为此,以色列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自己的“鹰”。以超强空中优势,又准又狠地打击“小米加步枪”的巴勒斯坦人,其威慑意义远大于打击效果。 飞临巴勒斯坦自治区加沙地带上空的“鹰”主要有三种:F-16战斗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侦察机。 这些大大小小的鹰几乎每天在加沙上空盘旋,F-16发出低沉的轰鸣,那声音仿佛来自四面八方,叫人辨不清具体方位;“阿帕奇”螺旋桨“突突突”的声音却清晰可辨,目标人物听到声音还可立即逃走,“阿帕奇”发射的“地狱火”导弹可能扑空。所以,几次“定点清除”失败后,以色列空军同时派出这两种飞机执行任务,用F-16的轰鸣掩盖“阿帕奇”的螺旋桨声,瞒天过海飞临目标人物上空实施打击。 挥之不去的“鹰” 记忆中最密集的一次轰炸在今年1月25日。为报复发生在特拉维夫的自杀爆炸,以军当晚向加沙城发射14枚导弹。爆炸接连不断,其中一声就在耳边,震得我跌坐在地。打开电视,巴勒斯坦电视台播放的新闻满眼是火光爆炸,还有呼喊“安拉”的人群。 当地雇员在电话里狂喊:“你知道炸了哪里吗?200米就到我家了!死定了!你要记得我!”听筒里传来爆炸声,雇员“哇哇”喊起来,他夫人大声叫3岁和7岁的女儿别到窗口去。我和3岁的那个说话:“苏苏,害怕吗?”想避免使用“害怕”这个字眼,但办不到。“怕。”她的声音还是那样稚嫩,咬字还不太准。“别怕,明天我给你买巧克力。”我傻傻地想,巧克力可以帮她支撑到明天。“听——爆炸。”她嫩嫩的声音,悠悠说道。 距离我最近的一次轰炸发生在楼下不到100米处。4名哈马斯成员到海边玩耍,最后坐进一辆汽车“密谋”,4枚“热寻”导弹追身而至。所谓“热寻”,就是当4人跳车逃跑时,导弹追寻着他们身上的热度跟来,炸得4人尸首异处。那天我趴在办公室窗口拍到了现场照片。 在加沙,我还经历过一次最可笑的“轰炸”:一天清晨6时左右,睡梦中被一声撕心裂肺的“爆炸”惊醒。睁开眼睛,窗外闪过一道白光。轰炸!我立即抄起电话,向当地记者证实。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半梦半醒的声音:“别担心,这是打雷闪电”。从那天起,加沙进入雨季。 加沙街上有人穿一种T恤衫,图案是火眼金睛的老鹰,旁边写着“F-16轰炸机”。巴勒斯坦几家电台的片头曲不约而同地选择了F-16的轰鸣或“阿帕奇”的“突突”声,播音员时时告知听众,飞机出现在哪个方位。 一个晚上,朋友拽我上街。但是空中明显可以看到一个小红点盘旋——“阿帕奇”,这显示它正在寻找目标,轰炸随时可能发生。我心惊胆战地去,心惊胆战得回,街上许多人抬头仰望,面色却还平静。邻居阿布·扎耶德说:“你知道等着另一只鞋子从楼上扔下来的故事吗?我们就是天天这么等着。”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