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难记》:重现血腥基督教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9日10:52 瞭望东方周刊 | |||||||||
文/易维 当信仰成为偏执,奥萨玛成了本·拉登,阿富汗出现了塔利班,而梅尔·吉布森则拍了《耶稣受难记》 翻开《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22章,耶稣与众使徒进行着最后的晚餐。在影片
有人说,信仰不是一种需要证明的东西,你相信它,它就存在,反之,它就不存在。显然梅尔并不属于这一派。在这部构思10年并耗资2500万美元的影片筹备一开始,老梅尔就是妄图极端逼真地再现耶稣受难的整个过程,甚至逼真到全片对白让罗马人用拉丁语、让犹太人说亚拉姆语(犹太人在耶稣时代的语言,希伯莱语的前身)。这是个用心良苦的历史性错误,因为据考证,当时的通用语言实质上是希腊语和希伯莱语。固执的老梅尔用意十分明显,他想告诉所有人,这就是一段真实存在过的历史。 另一方面,他要求摄影师卡雷波·戴斯夏尔赋予影片一种卡拉瓦乔式的巴洛克风格,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一种苛刻逼真的摄影效果,每个镜头都必须血腥到不可思议。或许,“耶稣受难”在老梅尔的心目中就是暴力,就是阴暗,甚至就是真实的存在。 然而,老梅尔如此用心努力,除了让影院里虔诚的基督徒们痛哭流涕至昏厥,还是无法仅仅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就让这个世界上除了基督徒外的另一些人相信,耶稣确实存在过而且死过,也同样无法叫非教徒理解,耶稣为什么非死不可。大多数的观众,也许只是在享用着观赏暴力和血腥的快感。 基督的仇恨与懦弱 《纽约客》杂志的影评人大卫·丹比写道:“这是历史上最残忍的影片之一,是令人作呕的死亡之旅,一种可怕而暗无天日的,关于背叛、挫败、血和苦痛的过程……在两个小时内,我们看到一个英俊、伟岸、经常是半裸的年轻男人慢慢被折磨死……基督关于爱的讯息转变成了仇恨。”大卫所提到的这个仇恨,来自于老梅尔对犹太法利塞教众的恶毒刻画,他强迫人们不得不相信,是犹太人杀死了基督。 尽管老梅尔在各种场合都极力否认影片中的反犹倾向,且在影片公映前征询过部分宗教人士的意见而进行相关改动,虽然老梅尔一再指出,影片的目的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善意,可其中血腥的场面着实无法令观众在仇恨之余萌生出善意。 扮演耶稣母亲玛利亚的罗马尼亚犹太女演员米娅摩根斯坦却和梅尔持同样的观点,她在接受《世界报》专访时表示,今日人类仍不断杀害正义,这部讲述耶稣时代的影片,同时传达了当今社会的讯息,其意义适用于每个人,包括基督徒、犹太人、伊斯兰教徒、或吉普赛人及无信仰的人们。在影片中,玛利亚面对受尽折磨的儿子,不断在问一个问题:孩子,什么时候、在哪里、你怎么选择了为所有人偿还罪孽这样一条路。 在1989年马丁·西科塞斯《基督最后的诱惑》的耶稣受难版本中,其实已经相对理性地解释了这个问题,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前,质问过上帝:“我从未要求你挑选我,一向都是你在说。你为摩西分开了红海,你救了诺亚,你让依莱吉上天堂,并慈悲待他,现在你却要我去钉十字架。我不了解,我一定得死吗?还有任何别的方法吗?你提供一杯我不要喝的东西。”于是,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前,受到了化作天使的魔鬼的诱惑,去过一个凡人的幸福生活。这边,罗马在屠城,那边,耶稣在老去。当耶稣临终,才幡然醒悟,求上帝让他重回十字架,为人类赎罪,替人类死去。 马丁·西科塞斯的耶稣是懦弱和犹豫的,但却是温暖而充满人性光芒的,而梅尔的耶稣阴暗和冰冷甚至可笑的,带着一身的仇恨。 影评人阿兰·戴尔说,耶稣这个人物是个讽刺性的悲剧人物,因为他本身是完全无辜的,所以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意念——为了拯救所有人的罪孽而牺牲,本来就是个可笑的结果。老梅尔只是以他超常的宗教热情强行解释并传达出了关于耶稣的经历。 谁在为暴力开脱 梅尔·吉布森在接受ABC专访时,面对到底是谁杀死了耶稣的问题,他这样回答:是我们的罪恶打倒了耶稣基督,耶稣为我们的罪恶而受伤,而耶稣的血则洗清我们的罪。 在老梅尔眼里,这个充斥着谎言和欺骗的血腥世界里,耶稣是惟一可以宽恕我们的人。或许人类脆弱的道德和神经不得不让一种宗教来麻痹,耶稣死了,而我们的谎言在继续、欺骗在继续、出卖在继续、死亡在继续,所以耶稣会重生,重生来继续为我们死,为我们洗清罪孽。这种谎言、暴力、死亡的轮番循环还未能证明基督有多伟大之前,却早已为人类作出了另一种现实的注解。 “9·11”事件发生后,饱受侵害事件困扰的美国教会感到有义务在这个关键时刻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宣布,上帝并不是不爱废墟中的子民,他要以他们的死,唤醒人类的善意。这套说辞勉强又荒谬,但以血腥的死唤起众生的警戒,倒与上帝一贯的做法十分相似。 另一个更为显现暴力的例子是1956年塞西尔·B.·戴米尔的《十诫》,片中查尔顿·赫斯顿扮演的摩西对胆敢不听从上帝旨意的异教徒毫不留情,而惩罚通常是对整个村庄的彻底摧毁。 于是,在电影的推动下,很多西方人,渐渐地理解了,对上帝的遵从只能以暴力来解决。 于是渐渐地,教徒对于宗教的狂热成了暴力最好的解释,信仰的偏执带来了小布什的以暴制暴,带来了有着强烈十字军色彩的反恐战争,也有了成百上千倍于“9·11”的人死于非命。- 2004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基督教的“圣灰日”。这是教徒纪念基督受难而死的预苦期的第一天,从这一天到复活节的40天里,教徒需要禁食祷告,悔改自省,思念基督。现年48岁的梅尔·吉布森选择了这一天,将他一手编导的宗教巨作《耶稣受难记》在全美3000家影院隆重上映。其总票房在不到两周内突破了2亿美元,风头一时无二,以致有人形容简直是“基督显灵”。然而,事实是严肃而极端的传统天主教徒梅尔·吉布森以其对宗教的极度狂热甚至偏执,才促成了这部电影的诞生。 耶稣之死 根据《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 22、23、24 章,上帝耶和华之子耶稣,虽出身于犹太人家,但因修改教义遭到一些犹太人的嫉恨,他最终被门徒犹大出卖,耶路撒冷的犹太教拉比(犹太教主持礼拜和婚礼的人)将其抓获后,送交罗马总督彼拉多处死,并于第三天复活。《耶稣受难记》正是根据《新约》的这些记载改编的。 在历史上激烈的教派之争中,一些基督徒还宣扬:现在的犹太人,都是犹大的后裔。由此,在过去几个世纪,基督徒一直认为犹太人犯下了背叛上帝、出卖耶稣的罪行。这种观念导致犹太人几个世纪一直遭到歧视和迫害,并最终引发希特勒的大屠杀。耶稣之死,是两千年来犹太人遭遇厄运的一个重要因素。耶稣身为犹太人,为世界各地信徒所崇敬,却也让犹太人处于难言的苦痛。犹太人痛恨十字架,直至今日在耶路撒冷看不到一个十字交叉的路口。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