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2004 他向白宫发动 《华氏911》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18:01 外滩画报

  Joker/编译

  入门老师的高层朋友

  镜头回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名叫凯文·拉弗雷的电影制片人在拍摄一部反映白人至上主义的纪录片时打算加入一些关于3K党的内容,有人建议他找迈克尔·摩尔谈一谈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百万免费礼品等你拿
新浪搜索不一样的联盟 点点通赠通行币开始了
。摩尔当时还是密歇根弗林特镇左翼杂志《琼斯母亲》的编辑,在当地电台节目里他没少对新纳粹主义和其他右翼分子冷嘲热讽。摩尔答应带拉弗雷采访周末的3K党集会,然而事到临头,拉弗雷和他的摄制组胆怯了。“他们害怕三K党党徒会收拾他们。”摩尔回忆道,“他们不敢去拍摄,于是我说‘那我来吧,我可不怕’。”

  显然,他天生就是干这行的。当时他对一名皮肤晒成古铜色,戴着双S袖章、穿长军靴的金发美人说:“你看起来不像个典型的纳粹嘛,皮肤应该更白点才对,你现在这样子都能给铜制工艺品做广告了。”那女子被他逗笑了,打开了话匣子:“我不光反对犹太人,我也憎恨黑人……”

  这一经历让摩尔有了自己拍摄纪录片的念头。一年以后,在着手拍摄《罗杰与我》时,他去找拉弗雷取经,后者教会他怎样使用摄像机,并帮助拍摄和剪辑了这部电影。摩尔随后发现拉弗雷在高层有朋友,而这所谓“高层朋友”可是相当之“高”:拉弗雷的叔叔竟是乔治·赫伯特·W·布什!

  在《华氏9·11》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布什在一次竞选活动上从人群中认出摩尔并朝他斥道:“你怎么不去找份像样的工作呢?”这句话前本来还有“嗨,麦克”,当然给摩尔剪掉了。他狡猾地眨眨眼说:“拉弗雷是他的侄子,在《罗杰与我》里还有这两人一起在戴维营的镜头,我跟他们都是老相识了。”

  用镜头对抗总统

  尽管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坚称他从没打算去看《华氏9·11》,但他的演讲稿撰写人一定看过了:克里在民主党大会上作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时引用的片中一句指责布什家族与沙特皇室非同寻常关系的话获得如潮掌声,而最近,他又引用了布什在“9·11”的那个早上得知灾难发生后整整7分钟的手足无措——这个电影中最有名的段子。

  到目前为止,《华氏9·11》北美票房收入已达1.15亿美元,这个数字在让该片成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纪录片的同时也让摩尔成为左翼的“暑期档动作英雄”。在右翼这边,摩尔则催生了一个相当可笑的“反摩尔集团”,其中包括一本由国家来复枪协会律师合作编写的名为《麦克·摩尔是个肥胖的笨蛋》的畅销书——针对他的第二部纪录片,反映美国黑枪文化的《科伦拜恩的保龄》。“我感到十分荣幸,”摩尔说,“当你收到这么多来自‘反派人士’的攻击时,你不得不感到自己可能真的做了一些正确的事。”

  在当下,他认为“惟一正确的事”就是利用《华氏9·11》把布什拉下马——他看似在为自己的一部电影做宣传,实际上是在与在职美国总统对抗。摩尔回绝了百老汇对他的邀请而去全心关注近来的总统选举,他计划把电影班底在11月带去佛罗里达,期望2000年投票崩溃事件能够重演。而且,尽管《华氏9·11》当选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胜算非常高,他还是决定不把该片送选,这样它就能在11月1日登陆电视台、有线台直至网络(奥斯卡对参赛片何时在电视上公映有严格规定)。评论家也许会把以上行为称为“做秀”,摩尔本人应该也会同意这点,自从影片面世以来他就没停下过“做秀”的脚步,他说:“我要尽量加大这部影片的知名度,希望它能影响尽可能多的选民的投向。”

  现在世道太乱

  “真想美美睡上一觉啊,”摩尔打个哈欠,“自从2002年2月那本《愚蠢的白人》出版后我就没好好休息过,现在世道太乱,就像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你能说‘对不起,我想在法国南部度个假’这样的话吗?”

  “那些批评迈克尔·摩尔没有传统纪录制片人该有的样子的人没说错。”《纽约时报》社会专栏作家弗兰克·利奇说,“他可不想让自己显得多严肃、多正经,他只是个以娱乐为手段的煽动者。”

  而现在,他正坐在他红色克莱斯勒里,带我观光戴维逊·弗林特附近的一个小镇,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他和他的妻子、制片人卡特琳·格林两年前搬到这里。在戴维逊,我们驶过了起伏的农场、有趣的街道和他最喜欢的油炸面包圈店。

  “要是你和我在这儿呆上一天,”他在跟一个肥硕惊人的邻居交谈了几句后告诉我,“你就会发现我是这镇上最苗条的家伙。”尽管诋毁他的家伙们把他描绘成一个大嚷大叫的疯子,而在自己的电影里这个大胖子也喜欢虚张声势、装模作样,但在生活里他拥有只有腰围达到一定尺寸的家伙才有的快活心态。

  有趣的是,《华氏9·11》几乎是他最不具煽动性的电影。他在《罗杰和我》、《大家伙》里强调集团对雇员和股东肩负巨大责任,在《科恩·拜伦的保龄球》里他又扬言美国社会正被一种有自我毁灭倾向的恐惧所消耗和驱使,这些都比《华氏9·11》激进得多。

  “当电影结束,我坐在大厅里时,听见观众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以前我怎么没看到电影里出现的那段布什长达7分钟的呆傻状态呢?’”摩尔说,“那就是对人们造成震撼的东西。人们应该这样自问一番:‘我为什么不能在电视上看见这些呢?为什么这些得等着一个只受过高中教育、成天戴着棒球帽的家伙来告诉我?’”

  去年9月11日,人们想到的是恐怖主义;今年9月11日,人们想到的是迈克尔·摩尔。

  《滚石》最新一期将迈克尔·摩尔登于封面,并为他做出访谈。在“9·11”三周年时,这或许是像《滚石》这样的流行文化媒体对那场劫难最为恰当的审思举措。以其2002年写的畅销书《愚蠢的白人》为端倪,《华氏9·11》准且狠地将 “9·11”事件罪魁祸首锁定为布什。这几年来他做的一切——用他的话说是“惟一正确的事”,就是“把布什拉下马”。最新证据有两件,一是8月13日,他公布了一些一直未公开过的电影胶片,里面有刚刚被布什任命为中央情报局新任局长的波特·戈斯解释他为何不能胜任CIA工作的镜头;另一件则是8月29日,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前夕,会场所在地纽约爆发了一场40万人参与的游行,不少人还抬着纸做的棺材,抗议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包括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等名人也参与进来,但走在抗议人群最前面那位留着大胡子、戴着棒球帽的大胖子,正是摩尔。

  《华氏9·11》在戛纳获得“金棕榈”不过是前奏,上月底,这部曾在美遭禁的纪录片的北美票房累计总额超过了1亿美元,在纪录片的历史上,这是史无前例的事。《华氏9·11》的胜利再次张扬出流行文化于世道人间的力量。上世纪60年代,如鲍勃·迪伦的《敲击天堂之门》之类的反战摇滚歌曲对那时整个青年抗议运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今天,摩尔正在做相同的事。流行文化拥有日益广博迅速的传播平台与强大的煽动性,虽被政府牵制、被工业腐化,但它由民间性、独立性而衍生出的抗议本能作为其本质不会动摇。

  目前,他正将筹拍一部炮轰美国健康保护组织的电影《精神病人》》,并令人惊讶地接受了执导第六部“哈利·波特”影片的邀请——尽管这本书JK·罗琳还没有动笔,仅定名为《哈利·波特和同父异母王子》。罗琳的发言人旺达·马蒂尼说:“摩尔在戛纳时我们和他谈过,他心中已经对哈利有了完全不同的诠释方式。”这部片子的预映期是2016年,那时相信布什应已下台,不知摩尔会不会找他来演伏地魔——反正他说过:“我这个混蛋什么都干得出来!”

  下文为《滚石》对他的访谈。

  (杨波/文)

  迈克尔·摩尔四部重要纪录片

  1989 《罗杰与我》

  通用汽车公司在摩尔家乡密歇根州弗林特郡的分厂倒闭,导致3万人失业,而弗林特郡的经济也因为这次大裁员而全面衰败……初试牛刀的摩尔把自己试图采访通用汽车公司CEO罗杰·史密斯的过程拍成了他的这部纪录片处女作。他在这部影片里定下了自己的经典形象:着邋遢的牛仔裤和棒球帽、咄咄逼人的大肥佬。他和摄影师粗鲁莽撞地冲入史密斯的办公室,虽然最后只令史密斯说了些无关痛痒的话,但关键在于寻找史密斯的过程,其间,摩尔已完全达到了拍这部片子的目的:他验证出,弗林特郡经济全面崩溃和民众流离失所正是由通用汽车公司一手造成。1992年,他又回到弗林特拍摄了《罗杰和我》的续集——23分钟的短片《宠物或肉:重返弗林特》,继续展示了小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还有欲盖弥彰的衣锦还乡的得意。

  1997 《大家伙》

  摩尔不仅令政府官员头疼不止,也令那些财阀们心惊胆颤。《大家伙》继续了《罗杰与我》“直接对抗”的风格,对美国权贵阶级叫板开骂。他扛起廉价录像机,帮助失业工人追讨公道。当然,摩尔讨不回工人们的权利,他的反裁员反缩减观点也只能和公司的利益构成一对悖论。但他还是用过人的精力热情,和直入事件中心的非凡天赋为他的反资本主义论调摇旗呐喊。

  2002 《科伦拜恩的保龄球》

  美国已为它天文数字般的私人拥有枪支数和连年上升的枪杀案而声名狼藉,以科伦拜恩中学校园枪杀案为由头,摩尔再次以他招牌式的“愤怒中的幽默”深入这桩流血事件的根源。他认为:枪支的易得性、暴力的国家历史、暴力媒体、贫富不均都不足以解释美国枪杀成灾的原因。摩尔把原因引向美国社会文化和恐惧病理心态的深处。在放肆和讽刺之外,他总能抛出一个杀伤力巨大的观点:美国社会在它的文化中孕育着一种强烈的妄想症,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使恐惧和暴力之间构成了无法打破的循环。

  2004 《华氏911》

  这部令摩尔成为“大家伙”的纪录片大获成功,片中指出的美国的中东政策受金钱利益驱使、伊拉克战争是场灾难、布什是个白痴等都很难被称为什么震撼的观点,它激起的强烈反响更多来自从那些主流媒体里无法看到场面,如布什在得知“9·11”袭击之后茫然不知所措的7分钟、水兵对伊拉克的孩子开火、战争两方惨重的死伤等镜头。在这部片子里,他的“直接对抗”的对象已升级到美国政府和现任总统。?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