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专题 > 正文

叶利钦:新俄罗斯之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5:32 中国《新闻周刊》

  

  和彼得大帝、列宁、斯大林一样,叶利钦也堪称是俄罗斯一段历史的开创者

  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新闻自由。

  叶利钦在花费8年心血、锻造了一个无法更改的新俄罗斯之后,淡出了。

  人们无法忘记当年充满民主激情的叶利钦登上坦克、挥舞拳头向前苏联的强权挑战的情景。当时,他就暗自立下了在 俄罗斯重建民主的志向。

  “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8年后,叶利钦这样 评价自己。他执政8年来,俄罗斯冲垮了苏联时期传统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模式,形成了新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模式的框架。

  叶利钦为俄罗斯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一党垄断、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政治体制模式不复存在,以总统设置、多党 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自由选举为特征的西方式的政治体制模式得以确立。俄罗斯《消息报》说,“叶利钦在一个从不知 民主为何物的国家创立了民主制度”。应该说,这是政治体制的一个质的变化,是历史性的进步。如今,俄罗斯业已形成的民 主框架已为各政党和多数民众所接受,民主的进程早已不可逆转。

  然而,人们在一个强力总统的背后,也看到了反复无常的中世纪暴君的身影。这使得新的政治体制有着严重的局限性 :首先,俄总统权力过大,在很多方面实行“总统集权制”,不少重大政策由叶利钦个人作出,往往带有总统独裁的性质。叶 利钦在8年里用了7个总理、9个财长、6个内务部长和3个外交部长。这在俄罗斯政治史上空前绝后。此外,俄政党政治尚 不成熟,政党过多,1999年12月议会选举获准登记的党派竟多达26个。

  当1991年12月叶利钦同乌克兰及白俄罗斯领导人签署了废除苏联的条约后,他也许曾感受到了战胜强权的欢乐 。但这种欢乐并没有持续太久。领导和重建俄罗斯比推翻苏联政权要艰巨得多。

  叶利钦安排了一批年轻的改革者负责执行“休克疗法”计划,目的是使俄罗斯经济从指令性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

  8年来,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形成。改革初期,俄采取了一系列最大限度经济自由化政策,如一次性大范围 放开价格;实行严厉的财政货币紧缩政策;以无偿分配国有资产的方式实行私有化;实行外贸与外汇自由化等,这就很快冲破 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多元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但经济体制的转轨并没有使俄罗斯摆脱经济危机状态,相反,俄综合国力大衰退。在叶利钦执政的8年间,俄GDP 下降了50%,现在只相当于美国的1%,中国的1/5。目前俄罗斯人的收入还不到美国人的10%,有1/3的居民生活 水平在贫困线以下。普京说:“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 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他警告说:“目前俄罗斯民族的忍耐力、生存能力和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 竭的边缘。”

  面对俄罗斯经济的萧条,叶利钦带着遗憾走出了克林姆林宫。他是唯一请求人民“原谅”的领导人。他说:“我苦思 该采取何种措施来确保国人能生活得安逸,哪怕是改善一些。在总统任期内,我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施政目标了。……我走了, 我已经做了所能做的一切。”

  与多病的叶利钦一样,俄罗斯近年来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已日渐衰弱。但不可忘记,在这个病巨人体内流淌的是强 悍的俄罗斯民族的热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算1999年4月,在科索沃危机的高潮,叶利钦向克林顿抛出一番震惊世界的 话:如果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制造大麻烦的话,俄罗斯将向美国“发送导弹。”毫无疑问,敢于如此向美国叫板者别无他 人。

  尽管执政初期曾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错误外交政策,叶利钦其后推行的全方位外交、创建多极世界的主张为他赢 得了世界的尊重。

  叶利钦执政的8年是中苏建交50年来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其最大的特点是,双方特别注意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处理两国关系中体现了真正的平等。与此同时,中俄的携手,也使美国人妄图建立“一级世界”的美梦化为泡影。

  叶利钦塑造了一个全新俄罗斯。也许他会因此留名千古。文/任雪松鸣谢/陆南泉教授中国社科院俄斯罗研究中心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