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铿锵三部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14:07 《人物》杂志 | ||||||||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 阿巴斯赢得巴勒斯坦大选。 2005年1月,加沙贾巴利亚难民营,儿童在选举假期里玩耍。 他处事低调,不事张扬,不懂得利用媒体,没有滔滔宏论,不会侃侃而谈,在政治作秀这一门“政治家必修课”上他还远远没有及格;他是巴勒斯坦第一个试图去了解以色列、主张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政治家为此,他曾为千夫所指而不改所衷;他为人坦荡忠诚,在公开场合从不讳言与阿拉法特“存在分歧”,但背后从未有过损害阿拉法特个人权威的言行。 2005年1月9日,举世瞩目的巴勒斯坦大选落下帷幕。阿巴斯,这位先后近20次访问中
奥斯陆之路 1993年9月12日,一架豪华客机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总部所在地突尼斯起飞,直飞华盛顿。这是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皇家专机,不过,机上乘坐的却不是哈桑二世,而是前往美国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的巴方代表--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以及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中央委员会成员、巴方首席谈判代表阿巴斯一行。望着窗外皑皑白云,阿巴斯心潮难定,过去20年的斗争历程和近半个世纪颠沛流离的生活,如同电影片段一般,在他面前一幕幕展现出来。 1935年,阿巴斯出生在以色列北部山区的小镇采法特。父亲是一个小杂货店店主,经营葵花子、罐头和蔬菜等生意。此外,他还养了一群羊,靠卖羊奶贴补家用。12岁时,阿巴斯因家中经济拮据辍学,开始帮助父亲持家,学着和犹太人做羊奶生意。阿巴斯一家人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宽裕,日子过得倒也安静祥和。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人赶出家园,沦为难民。阿巴斯也和家人一起逃往叙利亚,开始了他长达48年的流亡生活。 同那个时代许多巴勒斯坦年轻人一样,阿巴斯满腔报国热情,希望能为实现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而奋斗。1950年,15岁的阿巴斯开始组织巴勒斯坦人参加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并认识了阿拉法特,同年他加入巴解组织。此后,阿巴斯致力向学,先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又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65年,阿巴斯与当时已全身心投入民族解放事业的阿拉法特再度相遇,之后他毅然辞去了在卡塔尔一家石油公司的工作,开始与阿拉法特共同筹建"法塔赫",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腥风血雨的斗争年代,他同阿拉法特一道转战约旦、黎巴嫩和突尼斯,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历过以色列无数次暗杀之后,绝大多数"法塔赫"创始人已不幸遇难,阿巴斯与阿拉法特却幸存下来。近40年的生死情谊,奠定了两人坚实的情感基础。 尚在莫斯科东方学院读书时,阿巴斯便开始潜心研究以色列社会,并以犹太复国主义为其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阿巴斯形成一个观点,即巴勒斯坦最终必须与以色列共处。阿巴斯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那时,若是抓到某个巴勒斯坦人或者阿拉伯人关注以色列社会的消息,或是阅读关于以色列社会的书籍以了解这个社会的秘密,探寻它的结构,发现它的弱点和它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搞清楚它的真情实况和生活方式,那简直就是-件天大的丑闻。"谁要了解以色列,他的"民族立场就要受到怀疑"。阿巴斯"不合时宜"的举动为他招来莫大的非议,有人讥讽、有人批评,也有人横眉冷对,指骂他为"巴勒斯坦的叛徒"!阿巴斯不为所动,继续潜心研究。他在研究中惊人地发现,不单普通民众,就是那些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官员、情报人员和外交官,"对于那个他们与之敌对,对它严阵以待并同它四次交战的国家的事情同样一无所知"。阿巴斯深感悲哀,在巴勒斯坦随处可见的"了解你的敌人"的口号不过是一句空谈。 为让国人了解以色列,从1970年到1977年,阿巴斯出版了两本介绍以色列的书,并提出两个口号:第一,要求阿拉伯国家允许犹太人回国;第二,争取同以色列力量接触,同他们对话以实现和平。一语击起千层浪,阿巴斯这番"奇谈怪论"顿时在巴勒斯坦、甚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掀起一片轩然大波。当时,第三次中东战争刚刚结束,阿拉伯联军再遭失败,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所有领土,巴民族"反以情绪"空前高涨,彼时彼境,阿巴斯要"与以色列对话的思想"委实过于超前了。 不过,阿巴斯的思想得到了阿拉法特的认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法特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认识到,在民主化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暴力革命走入了死胡同,巴勒斯坦要想独立建国,就必须同以色列进行和谈。1984年,阿巴斯开始兼任巴解组织泛阿拉伯国际事务部负责人,直接负责与以色列的和谈事务,开始与以色列进行"秘密接触"。凭着低调务实的作风以及对以色列社会了如指掌的把握,阿巴斯很快同以色列各方--鸽派与鹰派、当权派与在野派都建立了"秘密沟通渠道",而对每一条秘密渠道,阿巴斯都谨守机密,连以色列人自己都不知道到底以方与阿巴斯之间共有几条"秘密渠道"。人们在惊诧于政治的奇妙与诡谲之际,也不得不对阿巴斯秘密外交的能力大为折服。 1991年10月30日,举世瞩目的中东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拉开帷幕。第一次坐到一张谈判桌上的阿拉伯各方和以色列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双方全然不顾外交礼仪,针锋相对,有时甚至出现相互责骂。曲终人散之后,许多在战场上落败的阿拉伯国家过足了嘴瘾,大呼痛快,但巴勒斯坦建国的理想也因此被无限期搁置起来。阿拉法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责令阿巴斯"另辟蹊径"。 1992年6月,通过一个秘密渠道,阿巴斯联系上了以色列强硬派的典型代表、前国防部长沙龙。在阿巴斯看来,沙龙是个"政治野心超过政治能力"的人,出人意料的是,沙龙欣然同意与巴方进行和平谈判。殊不料,以色列新闻媒介走漏了消息。以色列内部对沙龙一片嘘声,沙龙气得勃然大怒,他唾沫四溅地大骂:"他们(媒体)要讹诈我,要毁掉我的政治前程!"不过,沙龙仍然暗示,以方可以与阿巴斯"私下接触"。 1993年,在挪威政府牵线搭桥之下,阿巴斯与以色列新任总理拉宾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个庄园里进行秘密会谈。为防止再次泄密影响和谈,阿巴斯和拉宾都十分重视保密工作,不仅要对各自的反对派,甚至还要对各自的核心人物--以色列内阁及巴解执委会多数成员保密。随着谈判进程的深入,保密工作更加细致。为了防备"无孔不入"的以色列特工,除了经常更换会谈地点外,以色列领导人的名字也都用上了代号。拉宾代号为"爷爷",外长佩雷斯代号为"爸爸",副外长则成了"儿子"。双方打电话时全是令外人莫名其妙的暗语,如"爷爷要求爸爸向儿子传达什么?"等等,弄得专门负责窃听的以色列特工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所云。这样的秘密会谈一直进行了14轮,终于取得了突破。1993年8月2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帕克路45号外交部大楼内,以巴双方代表草签了和平协议。这是巴以第一个和平协议,根据这份协议,巴勒斯坦将在加沙地区实行有限自治。自1988年就已宣布建国的巴勒斯坦国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土,阿巴斯也因此被称为"奥斯陆协议"的巴方设计师。 美国本对阿巴斯与拉宾"眉来眼去"的秘密接触不屑一顾:马德里中东和会双方"开诚布公"地谈了那么多天,依旧颗粒无收,这种见不得阳光的秘密接触又能如何?然而,当巴以秘密接触眼看要最后结硕果时,山姆大叔醋意大发,坐不住了。为了使和平协议烙上美国的印记,克林顿"建议"双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协议。9月12日,阿巴斯坐上摩洛哥国王借用的皇家专机,前往华盛顿。 直到飞机落地,阿巴斯思绪未定。此行究竟是打开面向未来之门,还是关闭通向未来之路?历史又将如何评价这个协议?阿巴斯无法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他的心情无比沉重,签约的喜悦感荡然无存。 1993年9月,巴以在华盛顿签署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巴以双方互相承认。翌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开始实行自治,7月,阿巴斯追随阿拉法特回到阔别多年的巴勒斯坦土地。1996年,阿巴斯当选为巴解组织执委会总书记,成为巴勒斯坦"二号人物"。 百日维新 "9·11"事件之后,巴以局势急转直下。美国指责阿拉法特纵容哈马斯等激进组织搞"恐怖主义",以色列总理沙龙直接将阿拉法特称为"以色列的本·拉登"。 2001年12月3日,以色列出动大军,将阿拉法特围困在其总统官邸之中。阿拉法特被美以联手排挤在中东政治舞台之外。 与此同时,美、以加紧向阿拉法特施压,提出要恢复巴以和谈,阿拉法特必须改革巴民族权力机构,设立总理职位,并由美、以"信得过的人"担任总理一职。美、以两国明确指出,这个"值得信任的人"就是阿巴斯。在美国压力之下,阿拉法特经过长期酝酿、沉思,终于同意设立总理职位。2003年3月8日,阿拉法特提名阿巴斯为首届巴自治政府总理。第二天,美国把事先早已为巴以量身打造的一套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提交阿巴斯和沙龙,明确告示双方:只能依"图"行事。年近古稀的阿巴斯,就这样被历史推到了巴以政治搏杀的角斗场,推到了变幻莫测的中东风云的风口浪尖上。处在这样一个位置,确是难为他了。 巴勒斯坦设立总理职位并非巴政治进程的自然结果,是在美国强压下诞生的一个"不足月的早产儿",这就预示了阿巴斯总理命运的多舛。3月19日,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主持召开"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会议,讨论巴新内阁部长名单。阿拉法特和阿巴斯在会议上各执己见,激烈争吵。阿巴斯气愤地向阿拉法特大喊:"这是我的内阁,如果你不喜欢,我可以放弃(总理职位)。"随后愤然离开。显然,尽管困难重重,阿巴斯还是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而不是做一个"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空架子"。 4月29日,阿巴斯正式出任巴自治政府首任总理,组建自己的新政府。走马上任后,阿巴斯明确提出,巴勒斯坦人只有从谈判桌上重新获得在战场上失去的东西,"暴力革命是错误的"。为全力推行"路线图"计划,阿巴斯三管齐下:首先,在巴内部,阿巴斯极力说服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同意停火。"路线图"计划支持巴独立建国,但前提是巴必须停止被美以视为"恐怖活动"的自杀性袭击。为此,阿巴斯多次拜会激进组织首领,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他们顾全大局。经过数轮艰难谈判后,6月28日,巴激进组织宣布同意停火三个月。其次,阿巴斯与以色列会谈取得明显进展。担任总理后,阿巴斯主动要求会见沙龙。阿巴斯说:"他是民选的、合法的以色列总理","他很顽固,他有他的计划,他的野心……但我必须与他对话,使用武力同他较量是错误的,我们进入了一个原本不属于我们的角斗场。" 7月1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在耶路撒冷微笑握手,向世人宣示:实现中东和平的时机已经到来。 5次会晤沙龙后,阿巴斯初步建立了巴以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第三,出访美国、埃及、约旦及海湾国家,为巴勒斯坦寻求广泛的国际支持。停滞已久的巴以僵局终于现出一线和平的曙光,阿巴斯也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这个总理总算干出了点味道! 眼看和平在望,复杂多变的中东局势再次发出弦外之音。 7月8日,阿巴斯突然向阿拉法特递交辞呈,要求辞去在法塔赫中的职务。媒体惊呼:巴勒斯坦政坛发生了一起"大地震"。原来,就在前天晚上,法塔赫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一些法塔赫强硬派委员在会上对阿巴斯大肆抨击,指责他对以色列"过于软弱",要求阿巴斯立刻辞职。引发这场政治地震的导火索是此前以色列的一个表态:在羁押的约6000名巴勒斯坦囚犯中,以方只同意释放350名。此举遭到法塔赫强硬派的强烈反应,他们随即把矛头指向了力主与以和谈的阿巴斯。分析人士指出,这次强硬派对阿巴斯的"逼宫"另有后台,欧美媒体则暗示"这个后台其实就是阿拉法特"。阿巴斯觉得自己深受其辱,他在第二天向阿拉法特递交了两封信,其中一封提出辞去在法塔赫中的职务。另一封信中,他要求阿拉法特和法塔赫向他下达有关"如何管理他的政府及与以色列谈判"的指示,否则他将辞去总理职务。法塔赫组织一名官员分析说,阿巴斯此举是以退为进、一箭双雕,一是为了向法塔赫中反对他的派别施压,迫使他们最终同意阿巴斯处理巴以问题的方法;二则可以逼美、以做出更大让步。 果然, 阿巴斯请辞一事传出后,美国中东特使沃尔夫立即面见沙龙,敦促后者加大拆除定居点和释放巴方犯人的力度。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浦·里克立即表示,美国"和阿巴斯总理站在一起"。法塔赫中央委员会退回了阿巴斯的辞呈,阿拉法特也间接地通过媒体对外表示,他将不遗余力地支持阿巴斯。"辞职"不仅使阿巴斯个人赢得了更大的施政空间,也为巴勒斯坦当局争取了更多的政治利益。"辞职"俨然成了阿巴斯政治斗争的一张王牌,不过,这张王牌并非屡试屡爽。 阿巴斯在践行自己政治理念的过程中仍然备受掣肘。美以口称"鼎力支持",但只不过把他看成是架空阿拉法特的一颗棋子,以色列的强硬立场丝毫未变,阿巴斯政绩乏善可陈,难以得到巴民众的广泛支持;在内部,巴激进组织虽同意停火,但并未完全服从阿巴斯号令,仍隔三差五制造爆炸事件,使阿巴斯处境尴尬。最关键的是,阿拉法特对他并不信任,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阿拉法特仍然"一手遮天"。巴5万多人的安全部队,有60%仍在阿拉法特的控制之下。阿巴斯曾多次向阿拉法特索要兵权,以取缔巴激进组织,但阿拉法特始终未许,两人龃龉不断。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7月10日,阿拉法特在会见联合国中东特使时语惊四座,指责阿巴斯"背叛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一顶"叛徒"的帽子,使这对曾经戎马一生、携手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战友之间的关系降到冰点。激进组织不断咒骂,以色列苦苦相逼,阿拉法特公开批评,阿巴斯成了一个孤独的行路人。 9月4日,阿巴斯在巴立法委员会大楼进行执政百日述职报告。一名蒙面男子突然闯进会场,一边用拳头猛捶大门,一边对阿巴斯破口大骂。而会场外数十名巴青年则举行示威,指责阿巴斯安全顾问达赫兰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狼狈为奸。更令阿巴斯失望的是,多达18名巴立法委员不顾美国压力,提出要对阿巴斯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而且这一动议已经得到了巴立法委的批准。面对这一切,阿巴斯百感交集,他向人们表示,他再也无法忍受为权力进行的争斗:"你要么给我权力,要么干脆收回我的职务好了。"阿巴斯还表示,他从来没想过要当什么总理,所以他准备辞职,因为他现在干的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说上次辞职,还是阿巴斯斗争的一个政治手法,那么,这次辞职,阿巴斯更像一个受尽委屈与责骂、茫然不知所措的孩子。两天后,阿巴斯宣布辞去总理职务,百日维新就此结束。 我将作为一名士兵回来 辞去总理职务后,阿巴斯撇下了除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之外的所有头衔。当记者问他会不会重返巴勒斯坦政治舞台时,阿巴斯意味深长地说,"时机成熟时,我将作为一名士兵回来"。 现在,阿巴斯回来了,并不仅仅作为一名普通士兵。2005年1月9日,作为法塔赫的惟一候选人,阿巴斯在巴勒斯坦大选中一枝独秀,当选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顺理成章地成为阿拉法特的接班人。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阿巴斯要"回来"的迹象就已表露出来了。 2004年8月22日,一向在国内深居简出的阿巴斯突然造访巴自治政府总理库赖。库赖在会晤中说,阿巴斯"仍是巴勒斯坦领导人之一",并希望他能返回领导岗位,为实现巴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奋斗。随着阿巴斯"复出"传言越来越多,原本门可罗雀的阿巴斯官邸开始变得车水马龙。10月份阿拉法特突然发病前往巴黎就医,阿巴斯官邸登门造访者剧增,有时一天多达几十人,其中包括内阁部长、安全官员,甚至包括一些社会活动家,客人们甚至不得不事先向保安预约车位。 10月30日,阿巴斯在阿拉法特官邸首次主持了40年来没有阿拉法特参加的执委会全体会议。会前,他谢绝坐在长桌尽头阿拉法特的座位上。会后,阿巴斯同其他高级官员一起出现在记者招待会中,阿巴斯说,巴解组织将继续执行阿拉法特的决定和他的路线。"这是阿拉法特总统的希望。"显然,阿巴斯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巴勒斯坦领导人内部很团结,没有人企图篡权、接替阿拉法特的位置。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与世长辞,一个时代结束了。2005年1月9日,"鸽派领袖"阿巴斯在巴勒斯坦大选中胜出,饱经血腥、枪弹和不安的巴以两国人民似乎看到了结束冲突的某种希望,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月15日,阿巴斯宣誓就职。在一片满是期待的目光中,阿巴斯再次走上了充满龙潭虎穴的中东政治舞台,巴勒斯坦人民、以色列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把对和平的期待放进了阿巴斯肩膀上的担子里,这担子的重量足以把本不是政治强人的阿巴斯压垮。这一次,他前面没有了阿拉法特,我们可以这样说,从此,阿巴斯拥有了巴人民赋予他的权力,可以放手一搏,去实现他的政治理念;我们也可以说,少了阿拉法特的阿巴斯,也少了一张可抵御刀剑的盾牌,和一座坚定、高大的靠山。 一位巴勒斯坦政治评论人士说:"阿巴斯赢得了选举。最轻松的一部分顺利完成了,最困难的还在后头。"世界上大概不会有第二个国家的领导人会像阿巴斯这样刚刚上台便面临如此繁多的难题:对内,他要推动安全机构改革、惩治腐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对外,他要与以色列实现和平共处、收复耶路撒冷、划定国家边界、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其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阿拉法特走了,阿巴斯来了,但问题还是老问题,只是人物不同罢了。耶路撒冷归属问题、边界划分问题、难民回归权问题等,仍是困扰巴以和平的死结。在这些问题上,以色列并不指望与阿巴斯达成一个永久性的和平协议。美以两国力挺阿巴斯,甚至为阿氏当选摇旗呐喊,不遗余力,布什政府为大选提供技术援助、美元资助,以色列为巴大选大开方便之门,其真实意图,是想借阿巴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被美以视为"恐怖主义"的巴激进组织。 从这个意义上讲,阿巴斯最关键的难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对待"哈马斯"等巴激进组织。倘若阿巴斯能让巴激进组织真正停火,进而带领巴以双方步出"以暴易暴"的怪圈,即便在他任期内其他根本问题都没有解决,阿巴斯的名字也足可在中东和平的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1月13日,当选后的阿巴斯表示,巴勒斯坦计划开始履行他们对中东和平"路线图"的承诺与义务。"路线图"计划的第一步,巴勒斯坦必须停止所有针对以色列的暴力活动,同时取缔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然而,就在当晚,巴激进组织"阿克萨烈士旅"、哈马斯便联手发动一次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6名以色列人死亡。以色列随即宣布中断与巴方的一切联系。阿巴斯尚未正式就职,激进组织便着实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新官上任三把火,阿巴斯对巴激进组织将有何动作?此番上台,阿巴斯大权在握,他会不会"故态复萌"、甚至以武力取缔巴激进组织呢? 阿巴斯在大选时就早已宣称,他不会按以色列的要求打击哈马斯和杰哈德等武装派别,而会选择与这些组织合作。对此,许多分析人士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阿巴斯为赢得大选而发表的演说,事实并非如此。2004年8月22日,时任巴自治政府总理的阿巴斯在会见阿拉法特时要求对巴武装组织进行"前所未有的严厉打击",如阿拉法特不同意,他将宣布辞职。另外,阿巴斯还特别要求阿拉法特发表书面声明,支持巴勒斯坦当局对哈马斯和杰哈德的打击行动。这样,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自然将由阿拉法特承担。 如今,事过境迁,走上巴权力之巅的阿巴斯不得不对武力取缔激进组织的后果思量再三:一,武力取缔激进组织容易引发内战,使原本动荡的巴勒斯坦局势趋于失控,独立建国将更加遥遥无期;二,激进组织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此次大选表明,有超过20%的选民明确选择了激进派别的候选人。哈马斯宣称,即便阿巴斯赢得70%的选民支持,也仅仅有35%的巴勒斯坦人拥护他。阿巴斯贸然出击,不仅会身背"杀害同胞"的千古骂名,还会降低自己的民意支持率,使其原本不是很高的权威雪上加霜;三,即便阿巴斯如美以所愿铲除了"恐怖组织",一向奉行"偏以抑巴"政策的美国能否向以色列施加压力,保证"路线图计划"顺利实施,巴最终能否实现独立建国,都还是个未知数。 兵家常言:能战方能言和。正是"哈马斯"等武装力量的武装斗争,使以色列认识到了巴勒斯坦人保卫家园和建立独立国家的坚强意志。如果没有武装斗争,甚至没有武装力量,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人眼中就是一群没有任何还手之力的绵羊。到那时,巴勒斯坦的建国梦想就只能祈盼于以色列人的"道义操守"了,对此,阿巴斯岂能不心知肚明? 一手高举和平的橄榄枝,一手紧握自由战士的枪,阿拉法特的名言仍将是阿巴斯与沙龙斗智斗勇的不二法宝。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