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英国大选在即 布莱尔能否守住唐宁街10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7:50 外滩画报

  “全球第一小报”押宝英国大选

  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太阳报》已经公开表态支持工党。这家“全球第一小报”仿效刚刚结束的梵蒂冈教皇遴选,在伦 敦总部的楼顶烟囱放出代表工党的红色烟雾,正式宣布自己的决定。该报的支持意义十分重大:几十年来,这份报业大亨默多 克麾下的日报还没有在英国大选中押错宝。

  特约记者马桂花/发自伦敦

  4月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今年的议会下院大选将在5月5日举行。至今已经时过三周,但在伦敦街头,人们并 没有感受到太多的竞选气氛。不过,媒体上的竞选报道可就热闹多了。

  一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到处都充斥着各个党派的候选人在各地拉票的报道,他们都在竭尽全力争取摇摆不定的选民 ,连同性恋等社会边缘群体也不肯放过。

  各政党力拼竞选纲领

  今年的竞选议题主要围绕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以及税收、移民、治安等内政问题展开。布莱尔政府执政8年 来,在这些领域都推出了改革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有些还引起了不满,让反对党找到了破绽。

  占据执政优势地位的工党也大开“支票”。布莱尔承诺:一、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二、增加教育和卫生投入;三、 打击犯罪,控制移民,为真正的难民提供庇护;四、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五、为每个公民提供发展机会和安 全保障,使英国保持稳定和繁荣,比1997年保守党执政时“更好、更强、更公平”。

  保守党也许诺要改善医院条件、打击犯罪、控制移民,同时强调要降低税收。该党党魁霍华德提出,要帮助选民实现 “英国梦”。

  除了这些大政方针之外,各党还提出了很多小议题,包括学校午餐营养、乳腺癌问题、看病等候时间、学校对不良学 生的处置等等。

  花边和丑闻自然是少不了的。一家娱乐电视台推出竞猜节目,请观众判断谁会成为下一任首相夫人?某个党派传出雇 佣有孩子的家庭助选。工党被查出在上届选举中对邮寄选票大做手脚;保守党也有篡改移民问题宣传照片。

  不过,英国大众对这一切似乎提不起多少兴趣。分析人士担心,选民对政治的普遍冷漠将成为今年大选的一大挑战。

  工党的无敌王牌——经济

  工党这次将经济作为竞选纲领的中心,因为这正是工党最引为自豪的政绩。

  工党执政8年来,尽管诸多工业国都增长乏力,但英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却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上良好 的产业结构、投资环境和财经政策,连续13年保持稳定增长,是两个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期,而且失业率和通 货膨胀率都处于40年来的最低水平,利率则为25年来最低。经济景气使民众得了实惠,平均工资收入年增长率达到4%, 是通胀率的两倍。在最近公布的一项民意测验中,68%的受访者认为工党政府管理经济有方。

  不过,工党的优势未必就意味着布莱尔必然会连任首相。选战打响之前,英国媒体曾多次报道由于伊拉克问题的失分 ,布莱尔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工党可能会由人气很旺的财政大臣布朗挂帅出征。甚至有传言说布莱尔曾经许诺:如果工党获胜 ,他将不会干满首相的5年任期,而是中途将首相的位置拱手让给布朗。

  但竞选开始后,布莱尔和布朗似乎已私下达成了交易,两人在竞选中形影不离,完全一副搁置分歧、一致对外的阵势 。布莱尔公开称赞布朗经济领导能力强,并承诺工党当选后布朗将继续掌握财政大权,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工党的这张王牌最近也蒙上了一些阴影。13日政府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失业率上升,增幅创下两年来之最;老牌汽 车制造商路华公司倒闭,工人家属到相府门前抗议,迫使布莱尔不得不拿出1.5亿英镑来安置被解雇的工人。

  保守党出拳打得不是地方

  保守党领袖霍华德祭出的“杀手锏”是移民和避难申请的问题。他指责布莱尔政府采取骑墙政策,导致英国的移民管 理业已失控,长此以往会破坏族群关系,引发种族骚乱。保守党甚至打出“限制移民不是种族主义”的竞选广告,主张实施严 格的配额制度限制移民,加强边界控制,优先考虑拥有英国短缺技术的人。

  工党反击说,霍华德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光会危言耸听,用制造恐慌的手段骗选民投保守党的票。布莱尔还特意 就这一问题发表演讲,称移民和避难问题并非英国独有,英国不应忽视但也不能过度反应;控制非法移民只能靠加强边检、引 进电子签证和身份证的办法。他许诺工党将向各口岸增派600名移民官员,并对所有移民实行身份证和指纹管理。

  自由民主党也批评保守党的政策,指责这是在迎合仇外分子,甚至是种族主义的立场。

  保守党拿移民问题大做文章的想法结果未能如愿。民意调查显示,受访者在被问到这次大选的最重要议题时,提到移 民问题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

  布莱尔不为伊战道歉

  和去年11月的美国大选不同,伊拉克问题并未成为这次英国各主要政党竞选宣言的主打内容。上周《卫报》的调查 也显示,只有3%的选民表示,伊战是决定他们选择的主要因素。政府和反对党都极少谈到这个问题,两大党对此的态度比较 一致。

  但此间人士认为,和2001年的大获全胜相比,此次工党支持率的大幅度下降,与布莱尔的伊拉克政策直接相关。 许多英国人相信,布莱尔政府为了取得公众的支持,故意夸大了伊拉克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

  尽管布莱尔后来在多个场合承认有关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有失误,但他始终拒绝为参战决定道歉。近 日,布莱尔在接受BBC访谈时仍在为此事辩护,强调那是个艰难的决定,但也是个正确的决定。

  他说:“如果你想让我为伊拉克战争道歉,对不起,我做不到。无论如何,我都无法为推翻了萨达姆而道歉。在伊拉 克问题上,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我作出了我认为对国家有益的决定。”

  但一些工党支持者至今仍不肯原谅布莱尔,他们可能以拒绝投票的方式发泄不满,有的甚至会转而支持反战的自由民 主党。

  伊拉克问题本来是布莱尔的“硬伤”,幸好第二大党保守党当初在追随美国动武方面比布莱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有 排行第三的自由民主党坚决反战。布莱尔目前已度过“伊拉克门”的最艰难时期,随着伊拉克局势的发展,他面临的压力开始 有所减小。

  工党已经稳操胜券?

  虽然自由民主党和绿党等中小党派都参加了竞选,但他们充其量只能在议会中争到一些席位。今年的大选实际上仍是 工党和保守党之间的较量。

  在最初的民意调查中,两党支持率一度不相上下,不少分析人士猜测,这可能是一次悬念最大的大选。如今工党在民 调中基本保持领先,《每日电讯报》的调查显示,工党领先保守党三个百分点,领先自民党15个百分点;在《太阳报》的民 调中,工党比保守党领先7%。舆论普遍认为,工党几乎胜局已定。

  上周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太阳报》公开表态支持工党。这家“全球第一小报”仿效刚刚结束的梵蒂冈教皇遴选,在伦 敦总部的楼顶烟囱放出代表工党的红色烟雾,正式宣布自己的决定。

  该报的支持意义十分重大。近几十年来,这份报业大亨默多克麾下的日报还没有在英国大选中押错宝,此举无疑会对 不少读者产生暗示作用。此间的观察家认为,从目前的竞选态势看,投票率的高低对于志在必得的布莱尔和工党在议会获得多 数席位至关紧要。

  一些选民不满布莱尔的伊拉克政策,但又觉得别无选择;一些选民因政客们的表现,对政治表示厌倦。工党只能重新 激起公众的热情,赢回选民的信任,争取保住第一大党的地位。

  当然不确定的因素还有一些。除了伊战带来的内耗分裂之外,在2004年欧洲议会选举和英国议会补选中,工党丢 城失地,布莱尔必须设法避免重蹈覆辙。

  英国政坛“男巫”布莱尔小传

  托尼·布莱尔,1953年5月6日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由于童年在英格兰的达勒姆郡度过, 他说话不带苏格兰口音。

  14岁(1967年)布莱尔回到爱丁堡,进入著名的费蒂斯高中学习(FettesCollege,据说就是哈 利波特小说中霍格华茨魔法学校的原型)。

  22岁(1975年)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毕业后,在伦敦当了律师,专门接手工会法律业务,同年他加入 工党。

  30岁(1983年)首次当选下院议员,1984年后历任工党财政、贸工、就业事务发言人,1992年起任内 政发言人。

  41岁(1994年7月21日)成为工党最年轻的领袖。

  43岁(1997年5月2日)布莱尔和他的“新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成为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后兼任财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

  47岁(2001年6月7日)率工党以44%的得票率获得压倒性胜利,顺利蝉联首相职位。

  布莱尔平时喜欢读书、网球和流行音乐,著有《新英国:我眼中的年轻国家》等书。

  布莱尔于1980年结婚,现育有三子一女。夫人切丽是王室法律顾问,伦敦经济学院的法学优等生,喜欢编织。历 届英国首相都住伦敦唐宁街10号,但布莱尔的家庭太大了,因此住在唐宁街11号。

  在电视媒体时代,布莱尔堪称最上镜的政客:年轻、英俊、聪明,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布莱尔曾于1988年访华,1997年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8年10月以首相身份正式访问中国。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