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会谈朝鲜弃核内情:以核换和平究竟能走多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10:47 《环球》杂志 | |||||||||
文/宋晓军 9月19日,朝核六方第四轮第二阶段会谈取得了开谈两年多来最大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证明了极为复杂的核外交可以在区域框架内闪现出和平的曙光。 首先感受到这一曙光的,无疑是几十年来一直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平壤。但同一天,
“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这是平壤人几十年来第一次看到写在白纸上的美国人的承诺,而对于德黑兰人而言,他们在短期之内恐怕难以看到把“朝鲜半岛”换成“伊朗”的承诺了。 在平壤人看到上述承诺的前一天,伊朗总统内贾德在联合国大会上说:“如果某些人试图通过武力和威胁的言辞,将意志强加于伊朗人民头上,我们将考虑我们在核问题上的整个做法。”而“我们已经采取了切实措施,增加了核武储备,我们还打算将全部军队现代化,以应对敌人的任何挑衅举动”,则是平壤在3月下旬向美国发出的强硬声音。 短短5个多月的时间,强硬的发声源从平壤转移到了德黑兰。而这种转移对于2月份还在强调“如果朝鲜半岛和伊朗一旦有事,美军依然可以同时应对”的美国意味着什么呢? 8月25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邪恶轴心’的关键时刻”的文章,分析了平壤“变软”和德黑兰“变硬”的原因。文章认为平壤“变软”转而强调和平利用核能是向德黑兰学习的,而德黑兰的越来越强硬的本钱只有两个:伊拉克和石油。 实际上,当联合国大会与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谈判在时间上重叠的时候,很多国际观察家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在美国媒体上伊朗核问题的出现率高于朝鲜核问题的出现率。如果说平壤从强调已经拥有核武器到只强调“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是一种“变软”的话,那么德黑兰“在铀浓缩计划实施过程中准备与其他国家的私营和公营机构接触,建立实质性合作伙伴关系”的表态,对于美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强硬”。于是,2005年9月,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威胁谱系上平壤和德黑兰就完成了一种位置调换。 9月20日以后,平壤时常停电的状况也许就有了改善的希望了。而对于拥有伊拉克和石油这两张王牌的德黑兰,“强硬”仍然可能是主旋律。 在德黑兰,曾经一度宏伟的美国大使馆看上去像是被遗忘的角落,凄凉而孤寂。这个占地足有一个街区的两层高的办公楼,曾经是美国在伊朗强大存在的象征。如今这幢已经有些年头的使馆建筑外墙到处涂满了反美标语和口号,不时提醒着人们26年前的伊朗革命以及这个国家曾经对美国人的鄙视和仇恨。而最近几乎每次伊朗核问题陷入僵局时,都有伊朗学生在这里举行“要求拥有和平利用核能权力”的游行。 现在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是一座博物馆,为的是纪念对于当代伊朗人来说难以忘怀的一个重要日子:11月4日。26年前的这一天,伊朗学生冲进了这幢建筑,并把美国外交官劫持为人质,从而开始了美国与伊朗之间长达20多年的紧张关系。 有意思的是,在9月19日的《华盛顿邮报》有一篇文章题为“伊朗强硬派做到了美国外交没有做到的”分析文章,认为内贾德的讲话加深了对伊朗核计划的疑问。而《纽约时报》当天的文章中则认为:朝核谈判的进展也许能给美欧与伊朗的谈判一些外交的动力。 2005年的9月,从平壤到德黑兰上演了一幕“双城记”,平壤从此可能有了持续光明的希望,而德黑兰也许给了美国从未有过的外交迷茫。 相关专题: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