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俄迎来新一轮中国热潮 媒体争相探讨成功经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8:43 世界新闻报

  中国驻俄大使刘古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俄罗斯正迎来新一轮的“中国热潮”

  《世界新闻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马 跃

  《世界新闻报》记者 苑听雷

  据粗略统计,俄罗斯媒体近年来关于中国的报道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翻开《消息报》、《生意人报》、《新闻时报》等大报,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涉华报道。而在俄媒体中最有影响力的《总结》和《剖面》等杂志,几乎期期都少不了关于中国的文章。

  59岁的《俄罗斯周报》总编科维什尼科夫2002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他回到莫斯科后沮丧地对本报记者说:“我再也不去中国了!”记者忙问缘故,对方不无感慨地回答说:“中国以前还是靠我们帮助的小兄弟,如今把我们远远地甩在后面了。”

  然而说归说,科维什尼科夫从中国回来后,不仅陆续发表了几十篇关于中国的文章,还在今年兴高采烈地第二次去了趟中国,现在逢人便讲他花50块人民币买了件夹克衫的得意经历。

  “中国城市气派,莫斯科像个大农村”

  记者在俄罗斯多年,结交了不少俄媒体朋友。近年来,他们中不少人都爱往中国跑,回来后,他们一边写文章夸赞中国城市气派,一边向记者埋怨“莫斯科土气,像个大农村”。

  “到上海以前,对中国的印象是许多佛塔和身穿袈裟的少林僧人;到了上海,才发现这里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人们的穿着也跟想象中灰暗一片大不一样,像欧洲人一样时髦。”——俄记者梁科诺夫在今年9月的《剖面》杂志中,这样描写他上海之行的感受。

  目前,这一报道基本代表了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印象——即中国的发展超乎想象,比俄罗斯更先进、更发达。此外,俄媒体还对中国的未来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作出预测。

  今年9月的《政治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中国如果保持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2013年前后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届时台湾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大陆统一;东盟将与中国建成自由贸易区,使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世界1/3的东南亚,成为比欧盟和美国更加耀眼的“新的世界中心”。

  羡慕中国发展快,争相探讨成功经验

  日前,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俄罗斯正迎来新一轮的“中国热潮”。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俄罗斯人羡慕,也引起俄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公司的消息和评论时常见诸报端;中国汽车登陆海外市场的大幅彩照,也出现在各大报刊的显要版面。

  目前,“中国奇迹”已成为俄媒体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之一。俄《新闻时报》8月24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文章,分析中国的成功经验。文章认为,中国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鼓励了私有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改革开放引进了外资和先进技术。

  而在中国曾留学了10年的青年阿列克谢,则试图从民族性格的角度探访中国人成功的原因。他在一家网站发表题为《中国性格》的文章,认为中国人勤劳、守纪、务实的性格,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日益提高的技术水平,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者关注度高,催生专门报道中国的杂志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年轻记者开始关注中国。今年,俄罗斯举办了第二届地方青年记者“报道中国”的征文比赛。目前,组委会已经收到了俄全国各地媒体发表的3000余篇报道。

  俄“社会舆论”基金会不久前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对中国有好感的俄罗斯人占被访者的74%。今年5月,俄罗斯唯一一份全国性女性刊物《莫斯科妇女报》,专门出版了介绍中国文化、厨艺、时尚等内容的专刊。总编辑沃雷涅茨女士说,正是因为太多读者来信要求介绍中国,她才决定出版专刊的。

  而在今年7月,俄罗斯又诞生了首家专门介绍中国的杂志——《俄罗斯与中国·21世纪》。在创刊号封面上,该杂志刊登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的彩色照片,以及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和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中国越野车的照片。

  俄有些媒体仍把中国当威胁

  “真希望中国永远比俄罗斯落后一步!” 这是俄罗斯记者库斯塔列夫说过的话。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俄媒体显得非常有危机感,所谓中国人口在远东地区增长的“黄祸论”,就是体现之一。

  企图抹杀华人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一些媒体别有用心,把中国描写成“入侵者”,用《中国向远东进军》、《亚洲龙觊觎俄罗斯石油》、《来自中国的竞争》等做题,散布“中国经济扩张论”、“中国人口扩张论”和“中国资源掠夺论”等等。

  不可否认,所谓的“黄祸论”在俄仍有一定的市场。某些媒体片面夸大居住在俄罗斯的中国人口,将中国视为俄的潜在威胁,无视华人为当地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实际上,在俄远东地区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时,“中国因素”是当地克服危机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在俄远东的投资居世界第一,投资项目都与当地息息相关,从修鞋到无线寻呼等各种服务性行业,都有中国人的身影。

  今年6月,上海五家大企业联合在圣彼得堡投资13亿美元兴建的综合社区“波罗的海明珠”正式动工。这一房地产项目是中俄两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项目。但不少俄媒体将这个项目称为“唐人街”工程,担心中国移民大量涌入,以至圣彼得堡市长马特维延科也不得不出来辟谣,表示项目建成后,社区里的中国居民不会超过1%,而这个项目本身,将有效改善圣彼得堡的基础设施,并将为当地人创造15000个就业机会。

  误解的三大原因

  误解源于不了解,造成不了解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苏联解体后,俄主流媒体被金融寡头收购,成为集团宣传工具。懂汉语、懂中国的老一代记者逐渐被排挤出局;

  二是俄传统媒体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困难,不得不大批关闭海外记者站,大量西方媒体的涌入控制了“话语权”,新一代从事涉华报道的记者受到 “亲西方”思潮的影响;

  三是历史原因,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滞留在几十年前。此外,上世纪末中国劣质商品充斥俄市场的情况,也让俄罗斯人心有余悸。

  -链接

  《真理报》沦为市民小报

  中国人熟悉的前苏联第一大报《真理报》早已风光不在。现在,《真理报》灰白的旧楼,仍然坐落在莫斯科市区真理大街24号。但在十五层楼中,《真理报》报社仅仅占用了两层,为了生存,其余的都租了出去了。

  1912年,《真理报》根据列宁的提议正式创刊。创刊以来,其历任主编都是苏共中央委员。在上世纪70年代,该报发行量高达1300万份,比如今俄罗斯前十大报刊的发行量总和还多,曾在苏联新闻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1991年“8·19”事件后,《真理报》等6家苏共报刊被勒令停刊。作为俄共刊物复刊后,《真理报》实际上已成为一份比较中性的市民报纸,发行量仅有10万份左右。

  唯一不变的,是该报报头上的列宁勋章图案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字样。在《真理报》报社陈列室里,还有一张非常陈旧的办公桌,据介绍,那是当年列宁曾经使用过的桌子。

  不少媒体显露庸俗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媒体几乎全部被抛入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自谋出路。许多报刊被金融寡头、工商集团收买或投靠某些党派,成为寡头和政党的倾轧工具。

  据官方统计,现在全国共有3万多种报刊杂志。为了在市场条件下生存,大多数报刊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走上了迎合读者的“轻松化”甚至“庸俗化”道路,靠炒作小道消息和打色情擦边球来吸引读者的目光。

  《论据与事实报》、《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和《共青团真理报》虽然都是饱受非议的刊物,但它们也是俄目前最受欢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