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印度抢着当世界工厂 制造业成印度战略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12:20 观察与思考

  如果说19世纪是英国世纪、20世纪是美国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是谁的世纪?这显然是现实主义者想要问的问题,但现在谁也不能给出答案。而另外一个问题相对简单,21世纪谁是制造业的主宰,答案是中国吗?印度人希望是印度。

  尚春香

  如果说19世纪是英国世纪、20世纪是美国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是谁的世纪?这显然是现实主义者想要问的问题,但现在谁也不能给出答案。而另外一个问题相对简单,21世纪谁是制造业的主宰,答案是中国吗?印度人希望是印度。

  制造业成印度战略重点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49位与第50位。中国和印度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印两国近年来均增长良好。但中国和印度同样受制于机构问题,如不妥善处理,国家竞争力的增长将受影响。

  目前占印度GDP一半以上是服务业,但服务业造就的只是一批精英富豪。印度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仅仅IT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学习中国发展制造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劳动力,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目前,印度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7%,而中国这一数字为35%。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印度政府最近设立了“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理事会”,而该理事会在9月26日公布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份《印度制造业国家发展战略草案》。该《草案》称:“仅仅是为了保持目前7%的失业率水平,印度每年就需要在农业以外创造700万至800万个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制造业对印度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未来20年内预计将有数百万印度人离开低增长的农业领域,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是惟一能够实现如此多就业机会的来源。《草案》认为,未来几年印度应争取实现制造业年增长12%的目标,这既可以每年创造160万到190万个就业机会,也能够将国民经济增长率维持在9%左右。为了加快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委员会建议政府在招商引资、企业管理及劳工制度、进口关税体系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

  拓本国资源和劳力优势

  印度政府对发展制造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去年9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上任不到4个月便宣布成立“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确保制造业快速持续发展”并及时向政府提出建议。今年3月,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则在新财年预算中大幅降低了制造业领域的税收比率,为制造业腾飞创造条件。从目前已经实施的种种措施来看,印度显然希望能和中国一样,通过发展制造业充分发掘本国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由于政府在税收、电价以及出口补贴等领域的大力支持,印度制造业快速发展。在传统的轻纺领域,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纱线和织物生产国之一,其中2004年美国沃尔玛公司在印度的采购额达3亿美元,印度是该公司除中国以外世界上最主要的替代采购来源地。而在印度拥有传统优势的化工及制药等领域,国内企业所创造的附加值占到了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20%,其增长率是全球化工领域平均增长率的5倍以上。

  此外,由于印度政府加大引资力度,跨国企业对印度制造业领域投资也在大幅增加。以汽车配件生产为例,印度在该领域已经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韩国现代集团已将“桑特罗”小型车的生产业务完全转移到印度,位于金奈的制造厂也是该集团设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在电子设备制造领域,继韩国LG电子决定在2007年前向印度再追加1.1亿美元投资,在印度生产家电产品后,电信巨头诺基亚也于今年3月4日宣布,将首期投资1.5亿美元,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建立一个可雇用2000人的手机制造企业。

  建制造中心需缓解掣肘

  迅猛的发展势头让政府意识到,印度制造业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印度希望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不打算完全克隆中国目前的成功模式。印度在金融服务、语言、人才、技术研发等领域存在着优势,和中国外资主导、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生产模式相比,印度更希望本国制造业朝着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然而,与服务业发展不同,制造业对于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依赖性相对要大,以借此确保物流业的顺畅与高效。但实际上,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依然非常薄弱。目前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印度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掣肘。以电力为例,印度目前总电力装机容量约为1.1亿千瓦,仅为中国的1/4左右,其电力缺口在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下已经高达8.9%,部分企业生产很难得到持续的电力和能源供应。而在运输方面,印度铁路轨道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规格,年度货物运输总量只有4.3亿吨,与中国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进口关税制度也是印度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进口关税的急剧削减使印度本土制造企业正面临全球各地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虽然这对提升本国制造业水平有好处,但由于受全球贸易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增加出口的考虑,在是否要实施保护性进口关税以发展本土制造业的问题上,印度政府恐怕一时还很难下决心作出选择。

  给予企业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是《草案》此次所提建议中的重点。按照1947年印度劳工法案规定,一旦企业员工数量超过100名,其裁员或宣布破产等就必须得到政府批准,这一条款让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企业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工人相对宽松的停产和罢工权利,又往往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突然陷入停顿,进而造成巨额损失。辛格政府上台后,曾多次酝酿对劳工法案进行改革,但终因阻力太大一直拖延了下来。

  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力最终要落在企业员工身上,企业员工既是劳动者,也是创造者。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想要成为制造业的强国都要落在对员工的投入上。中国制造业需要小步慢跑地不断升级,政府迟早要把企业职工的福利和培训政策强化起来,这不仅是要逼中国制造企业走一条升级之路,提高竞争能力,而且也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建设

和谐社会。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