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国付出的代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13:06 新世纪周刊 | |||||||||
-撰文/陆新之 导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想做大国,就要付出可观的综合成本。至于投入产出比是否划算,恐怕也不是我们想象 中那么一目了然。 印度总理辛格前不久在三军参谋长会议上明确提出,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间彼此的
而这个战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三个支柱:一是从经济技术上增强自身实力;二是获得足够的防务能力;三是在战略和 经济技术层面寻求伙伴关系。这是印度政府首脑首次在重要场合将经济技术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置上。 印度的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不光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而是关乎印度能否实现其60年来晋身世界大国的梦想。印度政 府能够有如此表态,殊为不易。且看印度国父尼赫鲁在其自传中的两句名言:“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什 么都不是!”这番话之中的潜台词,接近于中国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价值取向。 印度要做世界级大国的梦想,有些学者认为是源于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却被英国殖民统治了200年的心理补偿 。姑且不谈此论是否正确,但印度立国以来,一度在军事和外交上面着墨许多却是事实。 1998年,印度决定开发核武器,这显然是要成为世界大国的一种努力。而在发展核武器之前,印度的军事建设也 投入了许多,其规模庞大的程度和国内的经济情况不成比例,发展远程导弹,建造航空母舰队,甚至租借俄罗斯的核潜艇。这 些武装力量,或多或少都是并不富裕的印度实现世界大国梦想所支付的成本。 除了军事之外,印度对外交也特别感兴趣。在冷战时期与埃及、南斯拉夫等国发起不结盟运动,而应联合国请求派出 维和部队,人数和次数都是名列前茅。但尽管如此,外交和军事的发展并未能实现其大国梦。 21世纪以来,印度十多年的经济改革终出成果,部分产业发展和舆论的不断推动,为印度带来“将震动世界”的预 言。不过,印度朝野,似乎已经意识到,经济能否再进一步发展,改革能否再进一步深化,已是关乎成功还是成仁的民族荣辱 问题。 印度的经济增长幅度虽然可观,但如以人均收入来计算,2004年只有617美元,距离经济起飞还尚远。而在吸 引外资方面,其还不及中国的零头。现时让投资银行预测报告和美国舆论中津津乐道的印度经济成就,似乎还难以胜任带动印 度全面崛起的火车头。 以令美国同行纷纷抱怨的印度软件行业为例,数以百万计算的印度精英程序员,已经能够开发出行销全世界的计算机 软件,服务外包也是印度经济的另一支生力军,但面对印度的10亿人口,其在制造就业方面的贡献仍是杯水车薪。 随便谁到印度一二十天,都能感到印度以下的因素对于实现大国梦都是极大的障碍。例如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世袭 的阶级制度、识字率、经济结构、政府的商业政策以及基础建设等。 不难发现,印度要实现真正崛起和经济起飞,在农业、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全面改革必不可少。不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 ,10亿人口的大国就难以翻身。不全面发展上下游的轻重工业,印度的崛起神话也只能存在于隔着大洋赞叹其民主政治体制 的北美洲媒体的展望文章之中。 面对一个前途未明的大国现状,谁在制造印度急起直追的神话? 有生意人这么认为,印度的最热心追捧者是投资银行家,他们需要新市场吸引投资资金,他们对于印度的肯定就像对 科技网络股的鼓吹般颇为神似。其次是美国政府对印度的支持也是司马昭之心。美国不欲中国独大,也要强调制度的优越性, 所以才把印度的成就夸大;意图以印制中,也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战略。 当然,印度的改革不乏有令我们似曾相识之处。典型的例子是最近印度政府决定把130多年前的梦想化为现实。斥 资约50亿元人民币,打通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的暗礁群,建立一条亚洲的“巴拿马运河”。 这条运河仅可将原来大约70小时的航程缩短30小时,却会牺牲掉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的马纳尔湾保护区。印度 为了一圆百年运河梦,可能要付出昂贵的生态代价。于是,印度国内也掀起了相关争论。这种在发展和环保之间的激辩,只是 圆大国梦的成本之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谁,其通向大国愿景的路途注定坎坷,绝无侥幸之理。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