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由“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六位首席教授联袂开设的《学术之道》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讲座中,朱邦芬院士讲述了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介绍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分类和鉴定方法,并列举了自己看到的各种样例,用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指明了一条充满正气的学术之道。
1
为什么我们这里要谈学术诚信
你如果走学术道路,当然学术诚信、科研诚信很重要,但是即使你不做学术工作,其实这个问题也很重要。美国科学院院士沈吕九曾经说,你对自己的学生,好得学生你不用太管他们,但是学得不够好的学生,将来有可能是做管理的人,也可能是学术期刊的编辑,这些同志将来也需要知道很多学术规范,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做研究的人需要知道,就是在公司里面做研发也还是需要知道。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就讲讲为什么学术诚信这个问题这么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爱因斯坦特别强调人格的重要性,为人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也有一句话,是《左传》里面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立德、立言、立功,我们古人把这三个事放得很明确,首先立德是做人,立功是做事,立言是做学问,首先是做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讲,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
2
求真务实是我们做科研的一个基本原则
我们做科研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求真,就是把自然界很多客观的一些规律给他找出来,然后看看这些客观规律将来有什么变化。
我这里还是用爱因斯坦的两句话。一句话是说我们现在科学有两块基石,一个是古希腊他们开始的逻辑推理,一个是十五世纪伽利略开创的现代物理实验。逻辑推理就是我们现在实验的验证跟基本逻辑之间的一些演绎关系,因果关系,就保证了我们的科研不会出太大的纰漏。假如你的理论不对,经过否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修改我们的理论。这样二者互相作用,推动我们的近代的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二者结合实际上保证了我们的结果是向求真这个方向发展的。
爱因斯坦还有一句话:“探求真理的权利也含有责任。”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探求真理这是你的权利,也包含着责任。你不能隐瞒所发现的东西当中的任何一部分,不能有选择地把你想要让别人知道的东西公布,不能有些东西不符合你的设想,你就给他隐瞒。所以求真是我们做科研的一个基本原则。
3
科学研究的社会性
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性越来越广大。最早的时候,很多科学家是单独做研究的,只是几个做同样问题的人偶然有通信。但到了现在,科学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而且研究结果虽然是个人或者小团体完成的,但是经过公开,其他同行就根据你的结果来验证、发展。如果你这个结果是剽窃的,就会影响到别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科学研究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会、依赖于分工。所以在这个角度上,一方面你需要同行之间大家守诚信,也需要你的结果是真实的,来得到社会的支持。我们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民众不太懂科研,他相信不相信你的科研成果是真的,取决于信不信你科学家队伍的诚信。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大多科学素质不够高,所以如果科研队伍的诚信有问题的话,社会上的一些伪科学会越来越有市场。这个倾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强盛是非常不利的。
4
学术不端行为的五点危害性
第一个罪状是“谋财害命”。因为你一旦造假会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并且使得同行浪费很多时间去验证你的结果,最后是不能得到验证。鲁迅先生说你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所以你造假就是谋财害命。
第二种罪状是“逆向淘汰”。造假出一个成果,比老老实实做出一个成果更容易一些。如果造假的结果发在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期刊上面,势必造成一些老老实实做学问的这些人得不到晋升得不到重视,一些伪劣科学家会越来越有发言权,拿到越来越多的经费。
第三个罪状是“祸害学生” 。老师造假瞒不过学生,所以学生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放在眼里,如果学生看到老师造假混得不错,有一批学生也会跟着去做,实际上对我们的下一代是一个非常大的祸害。
第四个罪状是“亡科学”。如果我们国家对科学的公信力越来越下降,那么对我们整个科研成果,对于我们整个科学队伍的公信力都是不利的,我们的科研要变成生产力,我们的企业家应用我们自己开发的科研成果将会越来越困难。
最后一个是“亡天下”。亡天下就是说,如果我们一个社会做人的底线,做人基本的道德都沦丧了,那是亡天下。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的。如果学术不端盛行的话,对整个社会的风气,社会的道德,社会的公信力,它的破坏是你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
5
查处学术不端的五难
清华原来的副校长,现在南开大学的校长龚克教授曾经说,查处学术不端有五难,怎么五难呢?
首先是学术之难,难以证伪。很难证明他是有意的造假还是疏忽,是不太容易的。
法理之难,追溯以往。七八十年代当时很多事情不规范,对学术规范也要求比较低,按现在标准有些是学术不端,有些是学术不当,你怎么办?你这一刀砍到哪一年,这当然也是一个难题。
然后析责之难,难咎责任。我们国家有很多大牌的教授,甚至有一些院士,剽窃被人揭发以后,他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说学生是瞒着自己投稿的,但是这个事情只有老师跟同学之间知道,这个析责有时候不是太容易办到的。
量罚之难,一票否决。有些人研究他以前做的不错,也有很多成绩,但是一旦发现他某篇文章里面有篡改,你是不是下得了决心一票否决,这当然也是不容易的。
另外就是工作之难,利益冲突。清华在这个方面算是在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有些学校是尽可能想把它包起来,有些问题一旦有人揭发以后,有些单位推卸责任,有一个利益保护,所以查处学术不端确实是不容易的。
6
三大学术不端行为
一个是伪造。典型的例子有一个德国人舍恩,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他最多一年发表了十多篇的论文,但是后来发现,别人都重复不了他的结果,最后发现他有几篇文章里面实验结果的背景噪音曲线都是一模一样的。说明他这个图表是伪造的,后来这个人当然臭名昭著,他的博士学位也给剥夺了。
第二种是篡改。篡改就是你在科研的过程里面做了假,或者把一些实验的结果、数据故意漏掉一部分,故意地改造一部分,使得你的科研记录不是准确地反映你的研究过程,使得这些数据支持达到你的目的。
第三个就是抄袭跟剽窃。别人的思想,别人的方法,别人的成果,或者别人写的文字,最后你想窃取,把别人的东西窃取来,没有给别人的工作以足够的承认,把它说成是自己的工作。
另外还有学术不当行为,这是一个灰色地带,举一些例子,比如说滥用同行评审的特权来为自己牟利,或者做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实验,这些都是学术不当行为。
7
学术不端的案例
我想结合我担任《中国物理快报》主编这些年来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讲讲我们学术期刊稿件里面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
比如《中国物理快报》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不光剽窃还伪造。别人的结果是圆形波导,这个剽窃的作者他不做实验就画了一个矩形波导,跟圆形波导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本来这个事情也不容易发现,但是这个人画蛇添足,把原文的两个作者作为他这个剽窃文章的共同作者,结果被发现了。这又是伪造又是剽窃,所以我们给了我们期刊最严厉的处分,就是禁止刊登八年,八年不准投稿,这个处分到现在还是有效的。
比如文字抄袭。我们一些研究生论文里面,文字剽窃特别多,特别是一个导师底下几个学生,因为他们做的领域很多相近,所以对领域的介绍很多是抄的,这其实是一个学术不端行为。
最新动向是欺诈评审。英国一个出版社去年3月一口气撤销了46篇论文,41篇来自中国; Springer出版社8月份又宣布撤销64篇论文,绝大多数来自中国,理由都是伪造同行评审,说主要是中介公司在里面操作。网上查一下,代投SCI论文,就可以看到大量的中介公司在做这个事情。怎么能包你发表一篇SCI论文呢?实际上中介是自己伪造充当同行评审。所以去年10月份中国科协针对欺诈评审这个事情做了规定。
比如论文买卖。有一位读了6年的博士生,他一篇SCI论文没有,毕业不了,另外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博士,他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他后来不做科研了,手里还攒着一篇文章没有发表,他需要买房子手里没钱。所以一个想要文章,一个想卖,中介公司在里面就搭桥了,最后A就是花了6.6万买的这篇文章,这个B出卖论文的拿了3万3,最后被师弟披露了,这个事情当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8
我们必须遵守哪些学术规范
导师学生的责任是什么?导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劳动力,只完成你布置的任务,而是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个求学过程中要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作为一个学生来讲,学生对导师也负有责任,不能粗制滥造,编一个什么东西,把导师名字署上,这是害了导师。
在做实验做研究过程中数据处理有什么规范?这里引用一本书,《如何当一名好的科学家》。不要试图去修改数据,要把你的原始的记录至少保存三年,这样的话,别人对你的记录有疑问可以随时去查,你自己如果某一天想起来我还可以继续做什么事情,可以进一步发展,你可以在原来的原始记录基础上继续再做。
出版要遵照什么规范呢?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应该遵循新的研究成果首次公开的机制,研究结果没有经过同行匿名评审并得到正面肯定以前,不应通过新闻发布会或媒体公开。没有经过同行匿名评审,可能这个结果是错的,你抢先在新闻媒体上发表,影响越大,后果也会越大。
把一个完整的结果给它拆成几篇文章发表也属于学术不当。一篇变三篇,当然显得文章多了,但是这是不当的。我们应该知道每篇论文应该包含足够的信息,你不要掺水把一篇文章变成几篇,这是出版的规范。
署名要尊重什么规范?一篇文章有你的名字当然是很光荣,表明你在这里面做了贡献,但是除了荣誉和潜在利益之外,也表明你要承担责任,所以你不能是有好处的时候你来争,出了问题以后,署了名就推托我不知道,这是必须要有担当的。所以所有作者署名前要自由讨论,应该全面检查这篇投稿文章并同意最终的结论,每个作者都要对投出去的文章负责任。
另外申请基金也有很多规范,最主要也是实事求是,你不能编造自己的经历。这里特别重要的是研究生,比如有些人在申请时的3月份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没有答辩以前就说自己是博士,虽然比写博士生要方便,但一旦被人举报,就属于伪造你自己研究的经历,这是比较严重的学术不当行为,甚至可以被归结为学术不端行为。
另外我们的审稿人要注意回避原则。如果你跟作者是有亲密关系,这个时候你应该要求回避审稿。另外就是必须对评审的材料保密,不能从中谋求利益,没有得到许可,不许复制、保留,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如果有疑问时要问清楚,不要轻易去评审。
9
老一辈的科学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型
当了爱尔兰科学院院士后回国的彭桓武先生有一句名言:“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有一次我请他到清华来做报告,他回答我说老师不能拒绝学生,这是清华的传统。
我跟黄昆先生在一个办公室十五年,曾经合作共同发表很多篇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我是基于他的一个模型做的,做的过程里,我跟他讨论多次,多次修改文章。最后我请他把名字加上,黄先生却拒绝了署名。另外一篇文章讨论谁是第一作者,黄先生觉得我应该是第一作者,我觉得应该他是第一作者,我们两个推来推去。他对待名利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黄祖恰也是清华的校友,他是彭桓武的学生,他有一个类似的名言,他说当教授去讲课是理所当然的,当教授不讲课就是不正常的。另外,黄祖恰先生对两弹作出极其重大的贡献,因为评奖的时候离开二机部了,最后评奖的时候他不是两弹一星的元勋,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他却说“山花今烂漫,何须绘麟阁”。
这些是我们的老前辈为我们树立的典型。
结语
我们走学术之道一开始就要走正道,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不可逆效应。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小要爱护荣誉,在小的地方不注意,这个事情会影响一辈子。
(朱邦芬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UIUC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