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陶舜
近期,有关出租车和约车软件的议题又一次冲上舆论尖峰。因为不满“专车”服务影响生意、出租车公司“份子钱”过高等原因,多地出租车司机开始了抗议和罢运。目前,上海、南京、沈阳等多地交通部门声明,只要提供服务的车辆和驾驶员没有客运经营资质,都属非法营运行为,一旦查获将按“黑车”查处。
我国多数城市的出租车管理实行的是政府特许经营。出租车公司通过购买、掌控出租车营运权证获取垄断性收益,司机向公司交纳“份子钱”,实际上它是经营权的租金。司机对于公司,议价能力低,获利严重失衡,是出租车行业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而现在,上述较为封闭的利益格局,忽然冲进了互联网公司这些“外来”的野牛,从业者和管理者有一些不适应,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可能被互联网公司挑战和再造的行业,还有很多。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如今可以看得很清楚,管制让行业对市场失去了嗅觉,城市人口激增,出租车数量却长期不增,打车怎能不难?且牌照与运力的双重供求关系紧张,又使得牌照价格居高不下,利益格局持续固化,行业痼疾积重难返,很难自行瓦解,唯有仰赖外力。
约车软件诞生之初,确实增进了约车效率,成为司机和乘客的好伙伴。如今看来,这些互联网公司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更深远的商业目标。“专车”创新了服务理念并满足了市场需求,它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给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并能对服务质量进行全程可监控的管理和评估。这固然是一个亮点,但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价格太贵,形不成对出租车的竞争优势,且出租车司机的服务也有好有坏,两者针对的应该是差异化的市场。
实际上,出租车司机和公司的博弈由来已久,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互动模式,管理成本不低。约车软件的“入侵”或许是一个新的可向管理者施压、求安慰的理由。而司机有意见并不向公司寻求援助,直接走向罢运,是耐人寻味的,似乎公司并不在乎约车软件的“入侵”。
总体来说,应该畅通利益的表达和议价机制,比如司机与公司、司机与乘客。交通运输部新近出台《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对手机召车等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管理,鼓励发展多样化约车服务,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和员工制管理,进一步形成畅通有序的行业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
然而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旧有的出租车管理模式对于新兴的“资本-科技”结盟的商业模式,有点跟不上趟儿了。它和特许经营一道,把乘客可能的总体福利拉低了。这也给一些地方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租车业的管理,不仅要考虑怎样管理从业者,更要考虑消费者,应该着眼于增进总体的公共福利,而非固化局部性的利益格局。其他行业也一样,今天,管理者不仅要接地气,还要有点互联网思维。
李克强总理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在这个变动的大时代,改革也成了新常态。管理者如果能够顺势而为,进一步简政放权,不仅可以摆脱重负,还能还市场以自由。反过来说,如果一遇到问题就想着退回固有的模式之中,而不是拥抱变化,与时俱进,那么改革也就沦为口头禅了。
技术手段不妨集思广益,改革之“道”需要顶层设计。出租车特许经营是该改改了,而下一个问题就是,改变怎样发生?答案肯定不止一个,或许我们未必需要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妨多方探索。比如颇有特色的湖北襄阳市公交出租车公司,让出租车司机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司员工,已无须考虑份子钱等问题。公交化管理只是一种思路,如果彻底开放市场,进行公司化甚至个体化改造呢?似乎这些也不再遥远。在这过程中,原有牌照的持有者将是最大的改革阻力,牌照将严重贬值了,政府或许还可以考虑“以赎买换开放”的市场思维,通过议价买回旧有的特许经营牌照,以化解改革阻力,然后把市场开放出来,造福于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