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官方热,民间冷”?

2015年09月29日10:55  新闻专栏  作者:观察者网  
中俄关系“官方热,民间冷”? 中俄关系“官方热,民间冷”?

  文/原泉

  今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俄友好的消息越来越多,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普京出席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两国签订多项经济大单,到中石化在俄罗斯开发气田,京东高调进军俄罗斯,再到如今已经数不清的关于中俄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新闻,中俄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何让国人借当前中俄关系的东风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就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能够实在体会到的中俄友好关系

  近几年,在国际形势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中俄两国迅速走近,两国关系日益紧密。有所不同的是,以往虽然“中俄友好”也一直在讲,但中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官方热,民间冷”,“中央热,地方冷”,“政治相对热,经济相对冷”的状态。而现在的中俄友好与以往不同,是作为留学生的笔者切实体会得到的。

  比如, 现在当来自中国的飞机降落到谢列梅捷沃机场时,乘客会听到针对中国航班的标准汉语普通话广播。在机场的中国航班候机区,外汇兑换点等地方都能看到汉语的标识。虽然以前谢列梅捷沃机场也在一些特定的地方设立中文标识,但今年以来,设立中文标识的使用范围明显扩大,而且以前机场的中文标识多以警示和警告为主(如提醒中国人排队),而现在的中文标识增添了许多指示性和服务性的内容,再加上中文广播服务,一时间竟然会有在国内的感觉。汉语俨然成了谢列梅捷沃机场的第三种工作语言。

  再比如,以前俄罗斯媒体很少报道关于中国的消息,即使报道了,也很多都是负面的消息。比如2013年习主席首访俄罗斯时,在俄罗斯最大的搜索引擎Yandex上居然没有关于习主席访俄的重要消息,俄罗斯媒体当时的冷漠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俄罗斯媒体关于中国的消息越来越多,正面消息越来越多,站在中国立场上的报道越来越多。如俄媒在2014年3月对昆明暴恐案件的报道当中大多采取了支持声援中国反恐主张的立场,与西方媒体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如今年9月3日俄罗斯电视24台(新闻台),一频道,今日俄罗斯等大型电视台都对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这在以前都是罕见的。  

  而两国的人员、商务往来自14年以后也呈井喷式增长。去年中俄贸易额创纪录地达到952.8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逆势增长了6.8%,而中国赴俄旅游人数更是增长了10%。笔者 于今年六月造访处于旅游旺季的圣彼得堡,无论是重要景点,街道商店,还是火车站的月台上,都能发现大量中国旅行者的身影,而往返于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双京”(Две Столицы)列车因为中国游客的大量涌入而变得一票难求,以致于彼得堡当地人笑称因为中国人的到来当地“热闹”了许多。而这只是中俄两国人员来往日益密切的一个缩影。

  而在笔者看来,最大的变化,则是普通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相比以前明显友善了许多。笔者之前在《说说在俄华人被刁难的那点事》当中已经提过很多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抱有成见和不友善的态度。而今这种态度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观。现在,笔者在生活当中同普通俄罗斯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当对方知道你是中国人时,很多人都会将“中国人是兄弟”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并且以友善的态度来对待你,而笔者在下学校、幼儿园、敬老院演出的过程中(笔者参与学校艺术团的活动)表明自己中国人身份时,会得到更多的喝彩。虽然笔者作为留学生的一孔之见并不能反映出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全貌,从笔者个人经历来看,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比以前友善是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

  想从中俄关系当中获利不能走寻常路

  当前的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那么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到了什么程度,在哪些地方可以取得突破,就成了有意借此东风的人们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上文提到,中俄关系在之前处于“政治相对热,经济相对冷”的状态,笔者强调“相对”意指中俄两国之间过去的“经济冷”,只是相对中俄两国过去的那种“政治热”而言的,事实上,中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影响力在最近几年都是不小的。从大型机械,到电子产品,再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鞋帽服装日用品,甚至是农产品,都少不了中国产品的身影。而这一方面意味着中俄进一步经济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传统经贸领域中俄之间的合作已经非常成熟。想要在传统经贸领域进一步拓展空间绝非易事。

  而且,2014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对中俄传统经贸活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由于制裁导致的卢布大幅贬值,融资渠道收紧,俄罗斯人外贸产品的购买力极速下滑。传统华商在制裁风暴之中的一片哀号。据笔者一位曾在大型批发市场工作的朋友介绍,在制裁之前,除去正常工资,他仅凭借货款汇率差价,一次就能有10000卢布左右的额外收入(彼时人民币兑卢布还是1:4到1:5),而现在不仅这项额外收入基本没有,甚至连基本工资都无法保证。而笔者另一位做农产品贸易俄罗斯朋友也在慨叹中国农产品“没有以前便宜了”,制裁对中俄传统贸易活动的冲击可见一斑。而在制裁继续,俄罗斯经济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传统贸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制裁前水平都有困难,想要取得突破恐怕是难上加难。

  除了这些日常吃穿用度的贸易之外,中俄两国在重工业和科技领域的合作也是很有历史,相对成熟的,而且现在,俄罗斯方面对继续推进此方面的合作也是格外上心。笔者于2014年9月列席了在乌法举行的上合组织青年创新论坛,与2015年7月观摩了在汉特—曼西斯克举行的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论坛,这些论坛当中都有如何吸引中国投资以孵化俄罗斯高新产业,重振俄罗斯工业的“重要议题”。但是,随着俄罗斯冷战后实力的衰落和中国的迅速赶超,中俄两国在技术领域的差距急剧缩小,俄罗斯的“技术优势”已经不明显,而且高新产业和重工业是“长线投资”,短期内不易收回成本,就当前俄罗斯的现状而言,在俄罗斯的高技术产业和重工业领域取得突破也并非易事。

  由此看来,在中俄传统经济合作领域已经比较成熟完善和由于制裁造成的俄罗斯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在中俄传统经贸合作领域可拓展的空间比较有限,只有打破以往的惯性思维,不走寻常路,才能更好地借助当前中俄友好的东风,促进自身的发展。

  中俄在哪些领域具备合作潜力?

  众所周知,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方面有劳动力、资金方面的优势,相对于中国而言,俄罗斯有区位优势(地处亚欧大陆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以及目前已经不太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鉴于中俄两国之间技术差距的缩小和俄罗斯市场的萎缩,本着扬长避短的精神,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中俄经济合作应当在发挥中国在劳动力、资金方面的优势和利用俄罗斯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上下功夫。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俄罗斯最可利用的便是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目前,资源正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则可以弥补这一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当然,俄罗斯也看到资源优势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不肯放松对其资源的控制,然而,随着西方国家对俄的制裁和俄罗斯经济的低迷,现在俄罗斯对其资源的控制有所松动,这给了中国企业进军俄罗斯能源领域的大好时机。近日,中石化拿下俄罗斯两座油气田的开发权便是明证,而这也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未来中俄能源合作由中国单方面购买俄罗斯油气资源向中国直接参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方向转化的趋势。

  俄罗斯地广人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这给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巨大优势的中国拓展市场的巨大空间,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掌握着从亚洲通向欧洲最便捷的通道,其地缘优势是无法替代的。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终究不会永久化,俄罗斯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在未来中欧之间建立一条快速高效的人流、物流通道,这无异于给中国提供了一张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长期饭票”。因此,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中俄合作新的增长点,双方在此领域将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此外,中俄两国在旅游业、科教文卫事业、电子商务等领域也有巨大的合作潜力等待挖掘。

  当未雨绸缪,充分准备

  再次升温的中俄友好关系给了国内企业家们新的热情和巨大的鼓舞,很多人面对俄罗斯这片新的市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是,毕竟俄罗斯是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且有180多个民族,地区差异极大,社会状况复杂,需要处理的各种矛盾较多,因此开拓俄罗斯这片领域切不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想借当下中俄友好关系的东风,应当建立认真研究俄罗斯的国情,对俄罗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并且在过程中要准备充分,考虑周全,做到未雨绸缪,可进可退,旱涝保收,长远发展。

  而培养对俄人才,是各种准备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环。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长期处于衰退的状态,加之以国际倒爷为主体的第一批华商在苏联解体之初的混乱之中迅速捞取了“第一桶金”,国内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俄罗斯的轻视态度,对俄人才一时间受到轻视。久而久之,国内对俄人才出现缺口,对俄罗斯的研究走向滞后。而这种缺口和滞后的状况使得国人对中俄关系难以做到正确把握。过去,由于对俄罗斯国情缺乏认知,在俄华商经常会在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当中遭受很多不应有的损失,而现在,中俄关系虽然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各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并没有消除。面对中俄合作亟待升级的今天,应当加强和重视对俄人才的培养,储备工作,培养一批精通俄语,熟悉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保持稳定发展的状态,才能使我们不至于面对中俄关系和俄罗斯国内的变化而感到“措手不及”。而这些,正是我们通过中俄关系获取长期收益的重要保证。

  总之,当前中俄关系大发展,对于国人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只要我们扬长避短,认真应对,未雨绸缪,我们就会将中俄之间的友好关系转化为现实的收益,为中俄两国人民造福。

    (作者为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国际关系副博士)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俄 俄罗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