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听任交通部“靠交通吃交通”了

2015年10月20日12:02  新闻专栏  作者:胡印斌  
交通部“靠交通吃交通”现象突出 交通部“靠交通吃交通”现象突出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胡印斌

  10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开始对外公布2015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专项巡视的反馈情况。据公布,交通部“靠交通吃交通”现象突出,个别领导以权谋私,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并督促交通部打破利益藩篱,从体制机制上遏制交通运输行业腐败问题的发生。(《南方都市报》10月19日)

  中央巡视组直指交通部“靠交通吃交通”,且在巡视反馈环节直接点名个别领导干部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这一犀利的做法,让公众为之一振。印象中,此前每当公共舆论对交通收费乱象有所质疑,交通部往往以成就来搪塞,最典型的即是在2011年河南368万元天价过路费事件中,当时的交通部一名负责人回应称,“没有收费公路的政策,就没有中国交通的现状”。不知道,这一次交通部会作何回应?

  没有人试图否认中国交通的巨大成就,正如没有人不会对“靠交通吃交通”无感一样。这是两个概念,并不能混为一谈,动辄以成就遮掩问题的做法,不过是避重就轻、拒绝改革,甚至是维护既得利益的花招罢了。事实上,恰恰是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交通领域不断出现并持续累积了诸多问题,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此番巡视组的反馈,即为明证。

  可见,“靠交通吃交通”之所以成为一种痼疾,症结仍在于长期以来的监管失灵。

  首先,这一公众多次吐槽的问题,居然要等中央巡视组来发现、指出,至少表明在此前,部门行业的内部监管已经很难发现问题,更不要说主动矫正问题了。这种“失灵”现象,可能与内部人本身就是“局中人”有关,撕扯不开郁积已久的利益藩篱;也可能与其对于中央强力反腐、整肃作风的决心估计不足。但无论如何,呈现出来的现实就是,看似严密的制度设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巨大漏洞,听任利益输送公然大行其道。

  其次,也与社会监督难有效、迅速进入部门监管渠道有关。一直以来,社会上对于交通领域的诸多不正常现象多有反映,媒体也多有报道。遗憾的是,即便被发现问题,交通部门也缺乏改进的实际举动。要么轻描淡写,化解于无形;要么顾左右而言他,不愿意直面问题。哪怕是面对巨大的民意压力,具体到解决过程中,往往只针对具体的个案,鲜有举一反三之举。

  以社会公众高度关切的公共利益而言,交通部门也标榜作为“窗口”单位的社会责任感,但是,这种责任感在涉及到巨大的利益时,不免大打折扣。或者以遮掩为要务,躲躲闪闪,不公开信息,也缺乏必要的追责问责;或者仍在利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机制性漏洞,层层经商办实体,牟取利益。

  无论是国家,还是各地,交通部门每年均花费掉巨额公共财政,在一些地方,交通投入甚至占到当年财政支出的半数以上,随便一项工程就是数十亿、上百亿甚至千亿的数额,这样巨大的资金流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必然在成为人人尽可分食的“唐僧肉”的同时,制造出大量的“豆腐渣”工程。这方面并非没有先例,而是有着血的教训。1999年,建成仅3年的重庆綦江彩虹桥突然整体坍塌;2010年,湖北武汉市白沙洲长江大桥开始10年来第24次大修 ,平均不到1年要修两次。

  不能再听任那些政企不分的单位部门“靠什么吃什么”了。除了以反腐高压倒逼其加强内部监管之外,当务之急是从外部发力,一方面,强力推进交通体制的改革,约束不羁的权力,最大限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另一方面,广开言路,接受群众监督,彻底打破固化的利益藩篱。

  (原标题:“靠交通吃交通”症结仍在于监管失灵)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交通部 公共利益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