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错一个字,吓死宝宝了

2015年11月08日10:32  新闻专栏  作者:不是官话  
搞文字工作,没出过差错的基本没有 搞文字工作,没出过差错的基本没有
  文/余征
 
  昨天(2015年11月6日),微信朋友圈被江苏某报刷了屏。原来该报不小心把领导人的名字弄错了,而且是在一版报眼位置,在大字标题上。按照老规矩,此错称得上是“重大责任事故”,业内人士称有关分管编务的值班同志怕是免不了受处理。此事还没有停歇,今天(11月7日)又被某中央网站刷了屏,大标题是:实时播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皮会面。注意新加坡的坡字,少了个土。又是一个打五笔的“主”,如果打拼音,出这样“跨界”差错的可能性会少很多。

  人不是机器,出点差错应可理解。况且即使是机器,也有“罢工”的时候,计算机出现乱码也不是稀罕事。在机关搞文字工作也是这样,没出过差错的基本没有,关键是你这个差错出在哪、大不大。下面就我所知,谈谈那些特别忌讳、容易出错而尤其需要睁大眼睛提高警惕的地方。

  一是把领导名字搞错是大忌。以前有“名讳”,有“文字狱”,现在这些所谓封建专制残余没有了,但如果把领导名字搞错,这个责任还是不小。其实,领导的名字在正文中出现的差错远少于出现于标题,这是一个“怪事”。后经多方了解,是因为校对、责编对文中出现的领导名字都“如临大敌”,十分认真,而大家都认为不会错的大标题,反而往往成为“漏网之鱼”,谁都认为这个不该错,结果就错了。1998年九江发大水期间,当地的机关报就在大标题中把领导人的“泽”字误为“怪”字,结果您可想而知的。

  二是把领导的讲话搞错也不行。我在省直机关办公厅工作时,省委书记当时有个关于促进就业的讲话,就是提出了金领、白领、灰领不同人群不同培养途径的设想,结果在简报上,写材料的同志把二级标题的“灰领”写成了“衣领”,编辑没发现,处长没发现,厅分管主任也没看出来。很不幸的是,省委书记不但“亲自”看到了这份简报,而且关注到了这个“创新”。结果省委办公厅主任一个电话打给省政府办公厅主任,责任编辑受处分,处长、厅分管主任作检查,而写材料的那位师兄,则卷铺盖到了委办局。

  三是“副”字千万少不得。平时为了对领导尊重,在很多场合会把“副”字给省了,比如陈副省长一般就叫陈省长,但称呼属口语,没多大关系。但一旦落到白纸黑纸上,就容易惹麻烦了。有次一位副省长参加民政厅的敬老服务,结果统发稿偏偏把这“副”字给漏了,幸好省委党报的值班总编讲政治,把这给看出来了,马上打电话给办公厅问“不会是换省长了吧”,结果办公厅马上通知新闻办,连夜给各媒体发通知要求立即改正。有家较小的报纸都已经上机印刷了,印好的报纸也只能全部报废。在这一点上,应该向解放军学习,部队机关很讲究称呼,副字绝对不会省略,陈副师长绝对就叫陈副师长,不会喊成陈师长。

  四是带“反”字的尤其要重视,别丢了这个字。10年前,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结果有报纸通栏标题把这个“反”给弄丢了,这一丢不得了,据说有报社领导也把位子给丢了。碰到“否定式”的论述,要多看几遍,如果是“否定之否定”,那更得想仔细了。

  五是差错经常会出现在你认为不会出错的地方。比如说文章的大标题,报纸的头版头条,或者是公报的领导人签章,这些都是平常我们认为不太会出错的地方,其实这些地方往往成为“测量心理阴影”的重要之地。很多年前,有位朋友就和我说过他的“命大”,他负责编政府公报,登的是××令,结果最后的印章却错成另一位常委的了。至于怎么会出这样的错,大家回忆反思了很长时间也没搞明白。更奇怪的是,这个差错能够经过层层的审核把关,直到上机印刷,好在有位印刷工人察看印刷质量时“偶然”发现了,“救”了他一命。如果这样的公报发向社会,后果怎么样,真的是不敢想。

  文字工作虽说是基础工作,但也事关大局,在机关里工作,尤其是为领导服务的,真的是事无巨细都是大事,需要慎之又慎。

  (作者为省直机关处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错误 文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