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季冰
从伤亡人数和对全世界民众造成的心理冲击来看,周五晚上发生在巴黎巴塔克兰(Bataclan)音乐厅和法兰西体育场(Stade de France)等多地的连环恐怖袭击案件,是“9?11”以来西方世界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在持续不断的多重危机已经将“苍老的”欧洲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此刻,这一骇人听闻的暴行将对法国、欧洲以及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暂时还很难看清楚,但前景显然是令人十分担忧的。
法国已经遭受过最严重的警告和测试:今年初同样发生在巴黎的《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恐怖袭击事件曾造成17人身亡;今年8月,在一列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往法国巴黎的高速列车上,若不是有两名正好在欧洲休假的美军士兵挺身而出,一名伊斯兰激进分子的AK-47自动步枪也许已经让上百乘客横尸当场……
长期以来,法国一直是伊斯兰极端组织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第一,法国是最踊跃地跟随美国一起打击中东极端组织——包括ISIS——的西方国家;第二,法国是欧洲穆斯林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比例最高的国家,在法国总共5000多万人口中,穆斯林人口超过500万;第三,法国本身也是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加“圣战”的欧洲人最多的国家,迄今已有超过1500名法国穆斯林作为圣战者为ISIS或者其他暴恐组织战斗,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已经返回法国。这些都意味着,对ISIS这类恐怖组织来说,对法国发动袭击要比对美国和英国更容易得多。
即便是这样,巴黎在10个月后再度发生150多人死亡的如此大规模多地点恐怖袭击。而且从周末的情况来看,这类袭击需要精心策划及很多训练和事前准备。这让人对法国和整个西方的情报防控能力很不放心。
关于欧洲内部近年来出现的认同紧张及对“伊斯兰化”的焦虑,我在今年初《查理周刊》事件发生后曾在《经济观察报》“观察家”版说发表过一组分析。因此,这些复杂问题的成因及前景本文不再复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文章详见《欧洲的悲剧(上)、欧洲的悲剧(下)》)——从移民困境看欧洲政治的失败)
周末的巴黎袭击让许多人产生的直觉反应是,欧洲右翼势力将会因此强劲崛起。其直接的结果可能是:在法国,马琳-勒庞(Marine Le Pen)领导的法国国民阵线将在下一次大选中获益;在德国,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将会因其今年作出的慷慨的难民接纳政策而蒙受巨大压力,美国政府早就担心有恐怖分子混在这些难民中进入欧洲;在英国,这很可能鼓励更多摇摆不定的民众在一年多后将要举行的公投中选择脱离欧盟……与此同时,随着法国在遭遇恐怖袭击后关闭了全部边境,难民问题将在欧洲引起更大的争论和分裂,而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踏上前往欧洲之路的叙利亚难民们的日子也会变得更加艰难……
我在本文开头已经说了,这一事件有可能产生的连环影响的确非常令人担心。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盘根交错的复杂问题,欧洲和西方可能需要经过一场费时费力的反思和辩论。但在我看来,周末的巴黎恐怖袭击已经宣告了新一轮的反恐战争的打响,这是一场无奈和被动的战争,并不是美国和西方不想打就打不起来的。因此,当务之急就像前美国佛罗里达州州长、共和党总统提名候选人杰布?布什(Jeb Bush)在一个电台节目上所说的:美国需要加强其联盟,“将我们的反情报和情报能力与我们的欧洲盟友重新连接起来,投入到中东地区,消灭ISIS……”
未来,应该在联合国框架之下加大对叙利亚等国的直接干预,帮助它们建立稳定的民主政府。这既需要鼓励美国和欧盟拿出更大的决心,也需要得到俄罗斯和中国的配合。中国的决策者应该明白:中东地区建立稳定的民主政府不仅是中东人民的福音,对中国自身也是有莫大好处的。
从欧盟委员会、联合国安理会到北约,从英、德、美到中、俄,全世界的领导人在恐怖袭击发生之后都迅速对事件作出强烈谴责,并对法国表达了声援。我们也许可以将各国提高各自的国家警戒级别视为一种自然而然之举,但这无助于全球反恐事业的进展。
领袖们的豪言壮语、名人们的感人举动对于民众的心情是一种必须的安慰剂,但要想保留“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当下的第一步是要联起手来一举解决ISIS问题,这是一件不能再拖延的事情。对此,美国的责任尤其重大,因为欧洲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军事能力。之后,才有可能继续慢慢讨论欧洲、西方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危机和纷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