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的不是二胎,是中产梦破灭(2)

2015年12月19日10:57  新闻专栏  作者:观察者网  
你怕的不是二胎,是中产梦破灭 你怕的不是二胎,是中产梦破灭

  如果能克服这两个障碍,相信大多数育龄男女不会浪费自己的生育指标。毕竟人类有生育本能,在营养充足的外界环境下尤其愿意繁衍后代。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制度压制了生育欲望,我们也可以通过制度改革来解放人类的本能。

  具体分析一下现代城市人口的心态,可以把问题划分为两部分:不能解决的部分、可以解决的部分。

  所谓不能解决的部分,就是满足大多数家庭的中产阶级生活预期。但这里的中产阶级绝不意味着“中等收入”。在中国当前语境中,“中产”意味着生活水平超出80%以上的家庭,如果不是90%的话。在一个劳动者平均月薪2500,一半居民可支配月收入不到1500元的国家,中产梦至少意味着一套城区大面积公寓,一辆中等轿车和一两万元的月薪。这显然不是可以靠制度改革能解决的矛盾。更何况中产标准不是一个静止的尺度,而是会随着经济增长水涨船高,是永远挂在中国年轻人面前十米的胡萝卜。

  要从根本消灭过度中产梦激发的矛盾,只能靠共产主义来消灭阶级鸿沟。我们这里暂时不讨论那么遥远的事情,眼下我们还可以做点更现实的改良,比如说增加学校的教育义务,延长在校时间,由公立学校出面提供集体活动和课外培训,在减轻家长负担的同时,避免家庭提前进入“阶级之战”。

  现在的大多数小学,在“减负”的原则下,下午往往两节课,不到4点就结束。于是,从2点多开始,学校门口就出现来接孩子的家长,3点半开始挤占马路,4点前后10分钟必须要交警维持秩序,才能勉强避免踩踏事故。这在大多数地区已经司空见惯,等到五点多初中放学,还会在许多中学门口重演一遍。貌似平常的景象,实际上反映了三个社会问题。

  1)中小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需要家长安排。

  2)大多数家庭都要分出一个劳动力或者准劳动力接送孩子上下学。

  3)家长既不放心孩子自行回家,也不放心他们和同学自行寻找娱乐空间。

  这几点结合起来,既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被浪费于低效工作(接送),也为补习班、特长班、家庭教师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更向家长提前施加了阶级分化的压力。结果就是“减负”无用,养肥了一大批私人培训机构,也把家庭教育成本抬到了不敢生二胎的高度。此外,新一代中国儿童因此极端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不能和同龄人共同成长。从长期来看,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负面影响。

  5 新的教育套餐

  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中国公立学校提供的基本服务已经远不能满足普通家庭的需要,家庭只能私人购买额外培训和活动机会,以个体劳动(接送)的方式来填补这个空间。而个体购买,价格波动大、交易成本高,还必然会在家长中引发攀比,激发阶级跌落的恐慌,最终大大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成本。要压低成本,给孩子正常的发展空间,政府必须主动担起这个责任,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套餐”。

  具体而言,公立学校应该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教育,最起码要延长到朝九晚五工作的城市父母下班之后。同时由学校提供午餐晚餐,以校车配合带队老师,分批接送儿童上下学。假期尽量多组织一些可自选的集体活动、集体旅游,在超出学校能力的时候不妨采取招标方式购买服务,但也尽可能地安排在学校场地,以班级、学校社团为单位进行活动。这和集中购买校服的效果比较类似——拉平学生差异,避免阶级竞争过度影响未成年人群体,同时也减轻家庭攀比消费负担。

  中小学之外,公立学校还应该扩展教育年龄段,把幼儿园纳入公立教育体系,同样尽可能增加在校时间,提供更多的教育周边,从而压低家庭的育儿成本。这样做,一方面明显减轻了家庭的育儿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延后”阶级赛跑开始的时间,避免家庭在私人教育上投入太多的攀比经费,从而达到提高生育率的目的。如果大多数家庭都不必分出一个劳动力来保障儿童的日常活动,自然就有精力和愿望再生一两个孩子。当然,基于个人经验,我认为最大的好处还不是保障人口稳定发展,应该是儿童重新得到了集体活动的机会。

  在谈论社会政策的时候,无论描述出多么好的效果,不谈经费问题都是耍流氓。而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增加学校的服务,势必要雇佣更多的教工倒班工作,要配备更多科目的教师,要修建更多的活动场所和专用教学设备,光是买校车就不是一笔小钱。现在这种水平的教育,每年小学和初中合计要消耗一万多亿教育经费。要是把教育服务达到上面描述的水平,怎么也得再增加几千亿预算。在这个经济减速的年头,钱从哪里来?

  6 给社会算总账

  这里首先要给整个社会算一笔总账。提高生育率,避免未来动荡的好处暂且不论。仅仅是解放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就足够为中国提供一两千万劳动力。按照2014年统计数字,全国在校小学生9000多万,初中生5000多万,合计1.5亿。其中六七千万集中于城市或是城市化的郊区。以我平时在小学门口的观感进行保守估计,这意味着要占用5000万劳动力负责接送、陪护、烧饭,其中一半是劳动年龄人口。如果学校能把这部分工作接过来,为就业市场增加2500万劳动力不是难事,还有更多的退休人口可以接受返聘。

  根据最新的数据,2014年全国有收入的劳动者的工资平均数为30197元(包括农民)。考虑到节约下来的几千万劳动力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2500万劳动力赚到平均收入不难。全社会可以因此多创造七八千亿的财富,足以支付新增的教育投入。更何况很多家庭因此节约了高昂的攀比式私人教育开支,算作两三千亿并不夸张,合计能有上万亿。综合算下来,仅仅算眼前的明账,这也是赚的。

  为什么会赚钱呢?因为由各个家庭自行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本身是一种效率很低的个体工作。公立教育尽管也需要密集的人力投入,但肯定比各家各户自行投入的效率要高。所以与其让数千万成年人个体劳动,不如由国家雇佣专业人员来替代,节约下人力投入其他行业。当然,为了实现国家和家庭的双赢,势必要增加所得税来平衡财政,把新增劳动力的工资转移一部分给多雇佣的教师。这就要看政府的施政水平和政治信誉了。

  此外,既然核心问题是要提高教育劳动的效率,政府的思路也要转变。不能再吹捧什么“一个人小学”、“坚守山村的教师”。

  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结合扶贫搞搬迁也好,设校车接送也好,靠国家补贴搞寄宿制也好,总之必须撤掉这些分散的教学点,让同龄儿童在一起成长。那些因为怕下岗而“坚守”的山村教师也不必担心就业。因为学校要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会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员,一定会在集中的教学区给他们安排岗位。

  7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当然,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政策,从来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就算政府收到了足够的税,改变了教育模式,让学校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能也不仅仅靠添置校车、教师就能解决。因为这意味着家庭向学校转交了更多的责任和监护权,如果没有配套的制度和法律支持,改良只会适得其反。

  实际上,在现在的制度下,学校会尽可能回避一切“额外”的集体活动。否则一旦发生任何事故,家长都会对学校进行无穷无尽的索赔。而学校负责日常管理未成年人,却没有法律上的监护权,不能像家长那样强行约束未成年人的活动,结果就是要么进行消极的“封闭管理”,像监狱那样避免意外;要么就是早早放学,尽早把学生连同管理责任交还给家长。这也是现在小学放学早的重要原因。至于远足、集体旅游这种集体活动,在多数公立学校已经消失了几十年。我20年前读高一时参加过一次外出几十公里的登山活动,据说是母校最后一次大规模集体外出。我两年前曾有一篇文章记录过类似的现实:

  检查组要封锁的“违禁物资”不仅仅是手机,除了酒、刀具等不合中学生身份的东西外。“杂书”、即不属于课本和教辅资料的书籍,无论是小说还是科普,均在查禁之列,至于棋牌、收音机、MP3以及其他电子、非电子的娱乐物品,更不可能过关。只有吃穿和教科书可以带进学校……不许打球,不许打闹,不许快跑,甚至不许大声叫喊,除了早晨的跑操和每周一两节体育课,学生没有测试自己肌肉的自由。

上一页123下一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二胎 中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