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证监会挫败“熔断阴谋”

2016年01月08日09:51  新闻专栏  作者:王海涛  
恭喜证监会挫败“熔断阴谋” 恭喜证监会挫败“熔断阴谋”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海涛

  1月7日夜,在市场各种传言与期盼之中,三大交易所宣布,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经证监会批准,1月8日起暂停指数熔断机制。

  当天,A股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熔断了两次,早早“收市”了。但是券商和证监会并没有因此早早下班,会议证监会在忙着开会,券商在忙着给客户做安抚工作。

  “券商工作好,熔断下班早”,这都是谣传。券商的人士说,不仅不能早下班,还要加班给客户解释熔断是个神马玩意儿,为什么导致损失惨重。确实损失惨重,据说4天4次熔断,让全国股民人均损失了16万元,大有“一入新年重回股灾”的感觉。

  至于证监会嘛,为人民服务是其本质工作,加班加点实属正常。1月7日半夜,证监会一定有人在加班工作,晚上大约10点半,宣布了熔断机制暂停的消息。

  在此之前,证监会的同志们因为推出熔断机制这项改革,饱受诟病。

  1月4日两度熔断之后,市场就呼吁废除熔断制度。当晚,新华社发布消息说,熔断不是市场的常态——废话,熔断本来就是紧急状态。

  1月5日,证监会说,熔断机制对稳定股市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拜托,有熔断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尚且千股跌停,否则,该当如何呢?

  看证监会当时的表态,这熔断机制是要继续下去的。但1月7日更加凌厉的两度熔断,已是天怒人怨——即便大跌不是熔断造成的,千股跌停也必须由熔断来背“黑锅了”。显然,肖主席已经不能让发言人在1月8日重复一遍1月5日的表态了——你说熔断是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投资者固然拿你没办法,但领导总拿你有办法。出了大事儿,被用来“祭旗”是有可能的。

  已经等不到1月8日再表态了,1月7日晚上,证监会的发言人终于发言了——

  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但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这个发言,承认了熔断助跌,承认了熔断确实具有负面效应。这固然有自我打脸的成分,但也算勇气可嘉。毕竟与可能被拿来“祭旗”宣布,打脸几乎算不上什么难堪。就此,熔断机制这项改革壮举,运行了4个交易日,搞出了4次熔断之后,夭折了。这估计算是史上最短暂的改革了吧——戊戌变法,还搞了103天呢。

  前两天,“海涛评论”曾经撰文分析过熔断机制这项改革出炉的背景——蠢萌熔断:2016年的“第一场血”——分析的结果就是,这是一项“蠢萌”的改革。用完全市场化的发达市场的熔断机制,套在管制丛生的中国特色的市场上,意在用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改革举措应对股灾。

  说到改革,中国股市就是改革的产物,当年是一群年轻人从美国“引进”的。由于后发优势,中国股市的硬件水平比美国先进多了。遗憾的是,很多地方,为了“可控”,照猫画虎,画虎不成反类犬,搞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比如,审批制带来寻租空间,内幕交易频发,庄家肆虐。

  为此,证监会作为主管部门,搞了一场又一场改革,换了一茬又一茬主席,弄出了一轮又一轮熊市。

  在这一场又一场的改革进程中,推出熔断机制是改革,证监会说“是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暂停熔断机制也是改革,证监会说“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每一次改革都显得必要而正确的,似乎彼岸就在眼前,但回头一看,还在河中央。

  中国股市是改革的产物,中国股市也一直在改革,但20多年来股市改革屡屡不过关,似乎印证了一系列道理:一个总是在改革的领域,可能是改革本身出了问题;如果改革者总是在改革,难免不让人怀疑改革者的诚意和水平;如果一个过河者总在“摸石头”,往往让人认为他并不想过河。

  针对市场的改革,是为了解决市场的问题。解决市场的问题,应该用市场化的办法。比如,股灾时天天跌停,中国特色的跌停板制度本身就是个熔断制度,如果用市场化的办法应对股灾时的天天跌停,应该是取消跌停板,让风险尽快释放。但证监会显然没勇气用取消跌停板与国际接轨,而是以引入熔断机制的办法与国际接轨,等于在跌停板之上搞了一个跌停板。

  引入熔断机制的效果,已经有目共睹,那就是用更少的资金,就可以搞出千股跌停,让流动性短时间内冻结,让市值在短时间内大幅度蒸发……怎么看熔断机制怎么像是一个阴谋。既然如此,那么暂停熔断机制,就是粉碎了这场阴谋。

  既然如此,请允许我恭喜以肖主席为首的证监会取得了这场胜利……

  (首发公号“海涛评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证监会 熔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