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有多少人像杨绛一样淡泊名利?

2015年07月17日10:04  新闻专栏  作者:王石川  
杨绛 杨绛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石川

  她是文学大家、翻译巨匠,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华年代,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她是钱锺书的夫人、钱瑗的母亲,也是千千万万读者尊敬和爱戴的偶像。7月17日,她迎来自己的百岁寿辰。她就是杨绛。

  杨绛,这个在钱钟书眼里“最美的妻、最才的女”,已到期颐之年,依然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从译著《堂吉诃德》的浪漫与荒诞,从著作《洗澡》中的“脱裤子、割尾巴”,从《干校六记》的隐忍与苦难,从《我们仨》的悲怆与明亮,从《走到人生边上》的通透与达观……我们认识了杨先生。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大抵年事已高,近年来先生的文章少了,但是她在书写一种名叫道德文章的人生。

  比如,她生活极其俭约。杨绛说,她只渴望“有个安稳的地方”。而报道称,她的住所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前几年90多岁的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一张纸,连背面还要再用一次——一个细节是,由于听力不行,人们拜访她,需要带着纸和笔,把要说的话写给杨先生看,而且不能用干净的白纸,杨先生觉得太浪费了,要求朋友们在用过的纸背面给她传话。

  一方面是俭约,另一方面是慷慨。据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透露,钱钟书和杨绛的稿费已经攒了近千万,杨绛从来不领取,“我们每次去看杨先生实际上只带一张稿费通知单,给杨先生报一个账,但这些稿费我们已经全部转到清华大学‘好读书’基金会里去了。”

  为何要捐给“好读书”基金会?日前杨绛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心声:“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升学很方便,可是贫困人家子女尽管好读书,也有能力读好书,想上高中、读大学还是很困难。‘好读会’奖学金就是要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据悉,已经有数百名学子因此受惠。一方面自奉甚薄,另一方面慷慨解囊,这样的义举,不容易;这样的老人,不多见。

  再比如,一方面名满天下,另一方面人淡如菊。杨绛先生成名早于钱钟书,但她不自矜;多年来,知名度越发攀升,但她偏偏不把自己当回事。据翻译家高莽披露,有人赞扬杨绛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今天,无论文学界还是学术界,浮躁已经成为了一种突兀的符号,为了成名挖空心思,为了逐利放弃良知。当自吹自擂成为时尚,当研讨会成为拍马会和自我表扬会,而杨绛却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今天,还有多少人像杨绛一样淡泊名利?或许有,但一定不多!当然,追逐名利,没有原罪,无可厚非,但总得坚守一定的底线吧,还有多少人像老派知识分子那样从良心出发?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这是杨绛翻译英国诗人兰德诗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也许这正是她的夫子自道。于此,不必过多打扰她,只远远旁观,就像无数网友自发倡议的那样,用吃一碗长寿面来表达对她的温情和敬意、祝福与谢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杨绛 钱锺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