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如何才能成为一种“新常态”

2015年07月27日09:37  新闻专栏  作者:陶短房  
爱国如何才能成为“新常态” 爱国如何才能成为“新常态”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陶短房

  山东某“爱国小将”被打事件引发轩然大波,笔者的一些朋友也被卷进漩涡,他们中有些人愤愤然表示“爱国居然也成了一种罪过”、“这世界怎么了”,还有人则低声嘟囔“某些人‘爱国’爱得也有些吃不消——好像你只要跟他一言不合就是卖国贼一般”。

  不管站哪一头的都喜欢拿“国际惯例”说事,要说爱国主义这方面的国际惯例那实际上真没什么好说的,大到加拿大小到新加坡,强如美国弱如赤道几内亚,爱国主义都是公开和理直气壮在重大节日、公开场合和各类影视节目中阐发的,球星梅西因为出场时没有开口唱国歌就被球迷嘘,美国一普通职员因在烈士墓摆不当造型拍照上传,结果连饭碗都被砸了——一言以蔽之,“国际惯例”就当代而言,爱国主义应属“新常态”,这是超越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普遍标准。

  但“爱国”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放大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口袋标准”。美国被戏称为“爱国元素无所不在”、连好莱坞也要自觉自愿体现“爱国正能量”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个出了名的“小政府大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人整天拿着“爱国游标卡尺”对普通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吹毛求疵,或将“爱不爱国”这样的“二选一”滥用到诸如买什么车、去哪里旅行、喜欢哪个国家明星之类原本与爱国与否不相干的领域,更不会有人有意无意混淆“爱国”中“国”的概念,试图将原本含义丰富的爱国主义概念狭隘化、庸俗化。传统相声里侯宝林先生曾讽刺过“戏剧生活化”的人,我们在理直气壮支持爱国主义的同时,也要避免“爱国主义庸俗化”的倾向,俗话说“过犹不及”,爱国主义如果“管太宽”,延伸到本不该延伸的层面,就会反亵渎了原本高大、神圣的形象定位。

  不仅如此,现实生活是复杂的,总有一些人打着爱国主义的大旗,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去谋一己之私或兜售私货:有在位者自己以权谋私却常常正颜厉色以爱国主义责人,有不在位者假爱国主义名目兜售商品或组织募捐,有人假爱国主义名目拉帮结派排斥打击异己,也有人偷换概念借爱国主义兜售“文革有理”、“知识分子该整”、“上山下乡是积极的”等极左私货……当然,某些朋友会辩称“另一派不也是这么做的么”?的确,另一派中许多人也是这么做的,否则便不会发生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殴打事件,但倘若别人这么做你就觉得自己也可以甚至应该这么做,那么你和你所反对的那些人,在逻辑上又有什么区别?

  回到“威海事件”本身,唯一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公平、合法地追究各自法律和其它责任,该算人身攻击的就算人身攻击,该算故意伤害或危害公共安全的也照章办理,这就是一件治安或刑事事件,高呼这样或那样的口号都不是从重或从轻处罚的理由——顺便说,那种“你只要不是我的同志就是王八蛋”的“二选一”逻辑可以休矣,否则大到爱国,小到喝豆腐脑,都会“酷到没朋友”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爱国 约架 威海事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