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阅兵不是让我们恨日本

2015年08月08日09:50  新闻专栏  作者:王冲  
日本民众举行反新安保法案示威/资料图 日本民众举行反新安保法案示威/资料图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冲

  2015年,中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月3日,北京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多国领导人出席,这成为万众瞩目的大事。

  中国筹备盛大纪念仪式的同时,日本并没有闲着。美日同盟强化,新安保法案通过,让日本朝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70周年纪念,本应是双方握手,共同为逝者祈福、共同为和平的未来祈祷,就像法国和德国所做的那样。可事与愿违,历史的圣痕不仅没有愈合,反而在70周年之际有崩裂的态势。

  这不是历史的必然。遥想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心中的中国人是勤劳、勇敢、诚实的,而中国人看的是聪明的一休、阿信,崇拜的商品是三洋、东芝。时过境迁,厌恶增加,好感减少;矛盾激化,共识减少;就像一对恋人相识相知之后反而越走越远。

  此时此刻,谴责安倍很容易,谴责日本执政当很容易,谴责日美同盟意在遏制中国也很容易。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在愤懑、不满、矛盾中,客观地看待日本。

  要客观看待日本,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第一,现在的日本是军国主义吗?对此,我在微博上发过这么一段话:数万日本民众不满新安保法案,跑到首相府前面示威,日本官方没有采取措施驱赶,这至少说明今日之日本不是军国主义。

  当然,这样的话在大陆的微博上会遭遇围攻,对此我有所准备。客观地看,美国在自身实力衰落的情况下,拉着日本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发挥更大的军事和政治作用,安倍为代表的右翼集团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从法律层面解决了世界范围内派兵的问题,从而让和平宪法形同虚设。

  但这不等同于日本走向军国主义。军国主义是个特定的语境和历史概念。它的根本是从娃娃抓起,灌输忠君报国、为国牺牲的理念,显然,日本的教育不是这样的,它培养出大多数国民,是理性的,是寻求幸福生活的,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强大而牺牲。

  日本走向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是成为经济大国之后的必然诉求,只是因为它历史问题上不像德国那样深刻反省并道歉,从而使得这一诉求缺乏道德上的合法性。

  需要清醒认识的一点是,中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在亚洲都是竞争关系,这是事实,历史牌早晚都要失效,日本要研究如何应对崛起的中国,而中国也要研究如何应对寻求成为正常国家的日本。

  第二,中国人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仇恨日本吗?许多人说起日本来充满仇恨,并以此为豪,我愿意冒着挨板砖的风险大声说不应该是这样的。中国纪念抗战,是为了宣扬胜利精神。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几乎每战必败,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及至今日,依然是弱者思维,别人说几句就暴跳如雷,缺乏自信。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让胜利的思维模式深入人心,而不是增加对日本的仇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应该是永不变化的主旨。

  第三,中日必有一战吗?对于中日必有一战的说法,很多人抱赞成态度。这些年每逢中日关系陷入低潮,或钓鱼岛出现危机,总有人喊出这句话。兵者凶器也,当中国人在70周年之际阅兵展示威严是实力的时候,其实质是为了和平与和解。很简单,通过战争拿到的东西,也会通过战争失去。日本是二战的失败者,可战后它的深度和平,它的经济奇迹,它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让通过战争失去的东西都以和平的方式拿了回来。如今,日本要富国强兵,中国也在崛起,但两国的竞争应该是和平的、多元的,甚至可以是协作的,不是零和游戏,不是你死我活。

  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不是什么新理论。当年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提出的搁置争议,今日依然在理。

  很多大道理可以不讲,有些小事却可以做。比如说,日本援建的中日友好医院,被中国的卫计委勒令去掉友好二字。其实,这就小家子气了。即便中日关系不睦,中日友好医院的友好也不要去掉。70周年之际,更要客观看日本,不要啥事儿都扯上仇恨的种子。同时,对于日本民众反对安倍的行动,要大力支持,九月份拒见安倍,不给他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机会。

  总之,说友好,不是罪;对安倍要硬,对日本民众要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日本 大阅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