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间故事:舜选接班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4:13 大河网

  整理:弋清波

  原始社会到尧、舜时期,帝位实行禅让制。部落联盟的首领不是由各方部落的酋长推荐,大家选举,而是由部落联盟首领选定一个接班人,这个接班人不是自己的子孙,而是在道德品质、治理才能方面出色的人,然后把帝位禅让给他。

  帝尧将帝位禅让给了帝舜,现在舜年事已高,同样遇到了选择接班人的问题。舜曾经几次想把帝位禅让给他认为的贤人。有一次,舜想把帝位禅让给善卷,善卷却说:“我生活在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夏天穿葛衣。春天在农田中耕种,身体足以应付繁重的劳动,秋天收割庄稼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休息。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何以要为天下而劳苦呢?唉,你不知道我的心思啊!”善卷不接受禅让,离开舜进入深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有一次,舜想把帝位让给朋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一口回绝,讥讽地说道:“奇怪啊,你居住在农村田野之中,而去游帝尧之门!现在又要来玷污我,我感到害臊!”说罢,他为了保持自己的节操而投水而死。

  当时有一个人,名叫“大费”,舜也非常喜欢。大费是后来秦国国君的祖先,与禹一起治理洪水,贡献也很大。当禹治水成功,舜赐给禹一种贵重的玉器“玄圭”作为奖励,禹推辞说:“治水不是我一个所能做成的,其中也有大费辅助的功劳。”但舜认为大费虽然聪明能干,但治理国家,尚缺少修养。

  在辅佐舜治理天下的大臣中,禹和皋陶是最合适的人先。但禹的父亲是被舜杀死的,因而禹和舜有杀父之仇。选他为接班人,是否会对自己不利呢?皋陶又是禹最亲密的朋友,选他又会怎样呢?但舜和大禹的一次谈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次会议上,舜请大臣们都谈谈自己的经历、意见和志向。舜对禹说:“你也讲一讲你的高见吧。”禹拜谢说:“我说些什么呢?我只是考虑着怎样孜孜不倦地工作罢了。”皋陶问禹:“如何孜孜不倦呢?”禹便畅谈起来:“洪水滔天,包围大山,冲上高冈,下民都被洪水吞没。我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木(右上共下车),随着勘察的山路,插上木槎作为标记,并且和伯益一起把食品分发给众民。我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水都流入大海;又疏通了田间小沟,使水都流入大河;又和稷一起教民众播种百谷,给人民提供粮食和肉食,又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万邦诸侯才得以稳定治理。”皋陶赞叹地说:“好啊,大家都应该学习你的美德!”

  禹对舜说:“帝啊,你也要谨慎地对待你的职位啊!”舜点头称是。禹说:“做你应该做的事,思考着怎样会有危险,怎样才能安康。要使大臣公平正直,要使每一项行动天下都来响应。这样才能以清醒的头脑接受上帝的命令,上天自然就会下令使你前程美好。”舜听后高兴地说:“我要帮助引导我的人民,你就来辅佐我吧。我打算全力治理好政务,你来成就我吧。我要观察古人的图像,看他们怎样用日月星辰来做服饰:我要听到各种不同声调不同乐器的音乐演奏,并听取各方群众的意见,你来负责这件工作吧。我即使发布了法令,你也可以纠正我的错误。我不要当面顺从,背后再散布一些不满的话。做我最亲近最得力的助手吧,把左右大臣都紧紧地团结起来!”禹说:“好啊!如果你不举用贤人,而是好人坏人同时使用,这样就无法建功立业治理好国家了。”

  经过这一次谈话,舜看出了禹的才能、勤劳和功绩,皋陶也敬服大禹。不久,舜就把立禹为接班人的事禀告上天。舜的帝位禅让给禹,遂成定局。

  禹都阳城

  禹都阳城位于现在登封市的告城镇。大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后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的都城都在平阳,而大禹何以建都阳城呢,这里边大有故事。

  上古时代水患严重,大禹吸取父亲的教训,通过疏导的方法将洪水排到大海和长江。治水过程中,禹率先垂范,居外十三载,过家门而不入,身执耒锸,栉风沐雨,奔波劳累,终于率领民众取得了治水事业的胜利,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大禹也因此被封为“夏伯”,到了舜老的时候,按照传统的禅让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大禹。

  大禹在舜丧三年后,也像舜帝推让尧帝的儿子丹朱一样,百般推辞将帝位推让于帝舜的儿子商均,自己避居在家乡嵩山脚下的阳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市东南的告成镇。。但是,天下的诸侯和老百姓都不到平阳朝拜商均,而是纷纷到阳城来朝拜大禹。有史书描绘这种情况说“其状如惊鸟飞天,骇鱼入渊”。大禹见诸侯与万民如此要求,不得已而至平阳登天子位。

  于是人心所向的大禹在诸侯们的拥戴下,遂就天子位。但是因平阳毕竟是舜帝的都城,有一部分人还同情商均,不甘心的商均一有机会就蠢蠢欲动,因此,大禹就产生了迁都的想法。

  于是,大禹就派得力的部下到自己的家乡嵩山之阳按照都城的规模修建阳城。同时,大禹又派人大造嵩山位居九州之中,物产富饶的舆论,并说平阳偏居一隅,如果迁都阳城,也有利于各方国进贡。后来,大禹为笼络人心,又将尧帝的后代封到今河南南阳一带,把舜帝的一个儿子又封到今河南虞城一带。本来就非常拥戴大禹的诸侯和百姓们,看到这种情况,也都纷纷主张迁都阳城。

  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以他的部落为国名,称为“夏后”,定都阳城,建立了夏朝。大禹建都阳城,奠定了奴隶制国家的基础。大禹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自己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正式建立,中国也就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市告城镇西发现了王城岗遗址,一些专家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夏禹之都阳城。但王城岗小城规模太小,东西两城的面积加起来只有几万平方米,一些学者对“禹都阳城”之说提出异议。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工作的展开,2005年王城岗的考古发掘工作获得突破性进展,考古人员在该地新发现一座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规模庞大的城址和城壕,在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并在遗址中部偏北处发现几处大面积夯土基址,测年样本也表明该城的年代已接近或进入夏纪年的范围之中,这为确定“禹都阳城”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

  禹铸九鼎

  大禹建立夏朝后,在以前先王子孙诸侯国林立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时间长了,有些诸侯不免离心离德。为了检阅天下究竟有多少诸侯国,维护夏朝和诸侯国的统属关系,大禹决定召开一次诸侯大会。因这时适值各方诸侯来朝,夏禹趁机举行郊祀之礼,众诸侯都留在阳城助祭。到祭祀的时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祷。典礼官高声朗诵祝文,各方诸侯细细听去,前半部分是为国祈福、为民祈年,后半部分说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亦必定传之贤人,决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圣授受之意:“兹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谨荐于皇天,祈皇天允许,降以休征,不胜盼祷之至”。

  祭毕之后,诸侯纷纷散开,又复聚拢来。大家对于大禹深深不满。一个诸侯说道:“真是好笑,他荐皋陶于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个不知道?他要禅位于他,岂不是虚领人情吗?”一个诸候接着说道:“我听见说夏禹的儿子启纠合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大禹哪里肯传贤人呢?”后来不太满意的诸侯就都纷纷归去。

  且说大禹郊祭之后,看见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国之多,心中不免纳闷。计算起来,不服之国以东南两方为多。于是大禹决定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

  这次大会,各方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大享诸侯后,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须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这样,从前疑心的诸侯知道误会了大禹,就在坚决拥护大禹的同时,也积极进献各类贡品。  

  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但为免诸侯责备,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种是神,那一种是奸。

  又过了几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岁一巡狩。巡狩回来后,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

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因为禹铸造九鼎,直到现在,“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还是人们常用的词汇。

  禹拒美酒

  大禹治水成功后,其勤劳的品德和朴实的性格使帝舜感动,故帝舜决定立大禹为接班人。

  大禹继位为王后,生活还是像以前那样的俭朴。据说他的饮食异常菲薄,却对鬼神十分孝敬,祭祀的物品丰富而又清洁。他的衣服都是粗布制的,十分陈旧,但祭祀时穿的祭服却相当精致。大禹的宫室也非常卑下简陋,他还经常出现在田间,观察地里的沟洫系统,努力改进农田的灌溉和排涝设施。

  大禹有个贴心的臣子叫仪狄,他能用米和水制成酒。一天,大禹心情烦闷,仪狄就进献美酒让大禹借酒消愁。大禹先饮了一杯,觉得其味甘美之至,便说道:“好酒好酒!”仪狄听了,即忙捧壶再斟一杯。大禹又饮完了,顿时眉宇舒展,不知不觉悠然神往,连日忧愁,尽行忘却了。又连饮几杯,渐渐谈笑风生,精神百倍。仪狄见夏禹如此,又频频斟酒,足足又饮了十余杯。大禹的酒量,本来就不如“尧饮千盅,舜饮百觚”,不觉醺醺有醉意,直至更深,方才就寝。这是夏禹从来所未有之事。

  一席醒来,已是红日三竿,这时大小臣工在朝堂上已等久了,人人无不诧异。原来大禹视朝,承帝尧、帝舜成规,总在黎明时候。此刻到了红日三竿,还不见到,大家疑心他是暴病了。后来派人到宫中探听,才知道是因酒未醒,大家都觉出于意外,只得纷纷归去。

  且说大禹醒了之后,见红日大明,不觉大惊道:“今日睡失觉了!赶快去视朝呀!”说着,便翻身而起,那知鼻管喉间尚含有酒气,猛然想起昨晚饮酒之事,不禁爽然,暗想道:“我受酒之害了!”大禹起身之后,知道众臣工已来问过,早朝已散了,不禁大悔大恨。这日在宫中亦不外出,便将昨日之失误,及凡有可以害人之事及治民之法,随手写了几条,预备传于子孙,作为训诫。内中有一条叫作“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一条,叫作“内作包荒,外作禽荒。甘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这两条是后来夏禹的孙子太康失国了,太康之弟兄追述祖训,作了歌曲,方才传到后世的。其余还有怎样几条,却无从查考了。

  写完之后立刻派人找来仪狄,劈头盖脑地对他说“从今以后,你不准再酿酒了。”仪狄吓了一跳,不知大禹为什么不许他再酿酒。大禹见他迷糊的样子,就说:“你酿的酒果然好喝,令人越喝越想喝,喝多了自然会醉,结果什么事也做不了。倘然养成习惯,哪还得了?如果现在不禁止,将来必定有人因喝酒而亡国的!” 大禹这番话直说得仪狄口服心服。

  后来,大禹反复告诫儿子夏启不要耽迷美酒和歌舞,但晚年的夏启利令智,纵情饮酒,沉缅歌舞,为夏朝的衰败种了祸根。到了大禹的孙子太康时,有穷国首领后羿以太康昏庸放荡为由攻打夏朝,太康失国后流浪到了嵩山的东南方向,即今天河南省太康县一带。这不,还真应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俗语。

  虫王的来历

  外地人敬虫王,大多敬一位姓刘的勇猛将军,传说是北南宋初年抗击金兵的大将刘琦,而登封人敬的虫王爷却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这里边有个故事.

  伯益是舜的大臣皋陶的儿子,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他原姓伊氏,名益,字贵凯,年轻时,伯益是个发明家,他最早发明打井取水.伯益的聪明才华,使他名闻遐迩。夏禹于是向帝舜推荐伯益,帝舜就派他去当夏禹的助手,辅佐治理天下的洪水。在治水时,伯益立下了汗马功劳,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治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伯益的辅佐也起了很大作用。”舜于是又对伯益大加奖赏说:“你立了大功,你的后代将繁荣兴旺。”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发达繁显,分衍出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

  大禹继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伯益和他的父亲皋陶都深受大禹的信任,大禹原本打算禅让于皋陶,恰巧皋陶死了。于是,大禹又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而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大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去世,临终遗命传位给伯益。伯益为大禹守丧三年后,也像大禹避让舜的儿子商均一样,避让王位给大禹的儿子夏启,自己隐居到箕山之北。但是大禹的臣属都跑去朝见夏启,却不理会伯益;那些诉讼的人也都只去找夏启而忽略伯益,老百姓也前往归附夏启而疏远伯益,人们甚至歌颂起夏启来:“我们君王帝禹的儿子,才是我们的新君主。”于是,夏启在人们的拥立下,自即天子之位,“家天下”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启即天子位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夏启六年,伯益被夏启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为了笼络人心,又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

  传说大禹治水后,原先洪水里的鱼仔都被晾晒在大地上,变成了蚂蚱。等到庄稼即将成熟时,蚂蚱们成了一大祸患,它们铺天盖地,飞来飞去,飞过去后地里的庄稼即被叨食得干干净净。人们眼看即将成熟的庄稼被叨食得光秃秃的,就急红了眼,纷纷挥舞树枝拍打蚂蚱,但蚂蚱还未被消灭,其后代蚌埠就又长大了,吃庄稼也像刮大灰风一样,蚌埠过去,一溜儿庄稼就被一扫而光。

  这时,夏启惊恐万状,又想起了被他杀害的伯益。因为伯益本是东夷少昊鸟氏族的首领,传说伯益知禽兽之言,有能与飞鸟通话的本领,曾帮助帝舜调驯鸟兽。帝舜还让伯益掌管火,伯益就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因此夏启就不断祭祀伯益,希望他保佑天下黎民。据说伯益可怜黎民百姓,就指点人们用火攻、挖沟土埋等方法消来了蚂蚱,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夏启于是每年都供献牺牲来祭祀伯益的亡灵。后来人们也就尊伯益为“百虫将军”,建了很多虫王庙来供奉伯益。现在,登封大冶北五里庙等村的庙宇里都还供奉着虫王爷伯益,希望他保佑人们免遭蝗虫伤害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