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研究生导师之“三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1日15:35 中国《新闻周刊》 | |
研究生导师越来越难当,究竟是谁在为难谁?还是我们的研究生政策和制度有问题,大家都在被那只不合理的巨手为难? 当了多年的研究生导师,发现导师越来越难当了。难在何处?我算了算,至少有三难:招生难、发表难、毕业难。或许有人问,你说的都是研究生之难吧,与导师何干?倘若不信,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说招生难。前几年,研究生数量有限,分配到每个导师名下,每年也轮不到一个。只有皇帝轮流做,今年你招,明年他招。那是吃不饱的年头。 这几年,教育界掀起大跃进,领导们雄心勃勃,要在硕士、博士数量上赶超英美。一个大学是否一流,是否是研究性大学,用的是最原始的数人头办法:博士点几个、研究生多少,研究生每年以30%的速度狂扩猛招。眨眼之间,从吃不饱到撑死你。从过去的你争我夺变成了你推我让。每年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不管热门、冷门,各个门下都是济济一堂,上起课来,底下黑压压一片。 说是桃李兴旺,有何之难?待一开课,就会暗暗叫苦:大多学生,四年本科,只学得死记硬背的应试本领,要识“研究”二字,得重新洗脑,从头开始。待到脱胎换骨,已是毕业时分了。 再说发表难。过去读研究生的时候,老先生总是再三叮嘱:不要急于发文章,研究生就是修炼功夫,养得大气。学生们谁也不敢造次。如今世道变了,由江南某著名学府带头,宣布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2篇论文,博士生4篇,否则不予毕业!时风所及,遍布神州。一般大学,有自知之明,不敢那般牛气,暗自指标减半:硕士一篇,博士两篇。 纵然如此,也吓得导师们胆战心惊:全国核心期刊也就区区数百,所有版面加起来,老师中间都不够分配,如何轮得上学生分羹?再说,硕士三年,作一篇达到发表水准的毕业论文已属不易,学生们何来余热,提前速成,学位未得,研究告成? 然而军令如山。为弟子计,只得放下手中的研究,动员所有的关系,为学生的习作奔忙。编辑诡秘一笑:看在朋友面上,照顾可以。但肥肉搭精肉,您老自己也赐一篇稿吧。无奈之中,只得粗制滥造陪太子读书。 不过,弟子之中,越是没有出息的,连作业也写不像的,越是对这档事胸有成竹。原来如今许多杂志为创收计,办有增刊,只要你将版面赞助费连同文章一起邮去,银货两讫,保证见刊。至于论文水准如何,是否网上抄袭,杂志概不负责,也不必负责——增刊乃不公开发行,只对作者供应,你知我知老天知。闻知有如此捷径,我等叹为观止,如释重负。不过,又暗暗为弟子们发愁:学问尚未入门,就已精通捷径,长此以往,会否形成“路径依赖”? 弹指一挥间,最后轮到毕业难了。三年寒窗,合格不合格,就看毕业论文了。常对学生说,硕士论文是中篇小说,博士论文等于一部长篇,千万马虎不得。但弟子们优哉游哉,皇帝不急太监急。国外的毕业论文通不通得过,是学生自家的事,与老师的脸面无关。中国的制度好奇怪,假如弟子们不及第,乃是导师教育无方。临答辩前夕,指导教师忙于请熟人,打招呼,敬请各位答辩委员高抬贵手。 好在一到春夏之交,论文答辩如过江之鲫,导师们都应接不暇,最多时答辩委员会同时收到几十篇毕业论文,哪里顾得上一一细看。为效率计,半日之内,三四位博士集体过堂。哪怕错字连篇的,一半章节都省略的,都不足为奇。学生们摸准了导师的心理:不怕我的论文过不了,只怕你的面子过不去。 毕业时分,真正让学生们担心的,不是论文,而是就业。于是,导师们又多了一个为弟子推荐的苦差。一个两个还比较好办,待到七个八个蜂拥而出,恨不得自己就是人事部长、公司老总。学校又要统计一次就业率,作为考核的指标。而投下了血本的学生们,在就业市场上却是高不成,低不就。犯难之下,导师们只得暗暗抱怨:明明供过于求,为什么还要扩招扩招再扩招,让学位证书连年贬值? 导师的“三难”诉说完毕,学生们看了肯定不服气:你的“三难”岂非我们的“三难”?难道是学生在为难老师不成?是啊,师生本是同根生,究竟谁在为难谁呢?还是我们的研究生政策和制度有问题,大家都在被那只不合理的巨手为难?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