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建立完整的大学个人贷款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7日09:48 南方周末 | |
作者:薛涌 教育贷款,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都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远比什么“一流教师”等等的问题重要。遗憾的是,这么基本的问题,却在当前的大学改革中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 如今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国际接轨”的呼声喊成一片 众所周知,国家每年给一些重点院校大笔财政资助。似乎这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手段。为了抢这些“皇粮”,不少大学无不竞相升格:学院改成大学,博士课程纷纷上马。似乎只要架子摆开,就有了要钱的资本。于是,中国的博士生数量眼看就成了世界第一。一位历史系教授抱怨,一年下来,系里提交几十份硕士、博士论文,教授看的功夫都不可能有,学生就毕业了。如果一个历史系就有如此产量,全国一年将产生多少历史硕士、博士呢?社会哪里有这个需求呢? 如今,不少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其实,中国大学生占人口比例甚小,以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么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本不应该出现。这与各高等院校只顾扩张,不看市场,争着培养精英,却忽视了给一般人提供教育不无关系。 大学是个很奇怪的产业。工厂如果不看市场盲目生产,就会出现产品积压,就会倒闭。大学则不同。反正学费也收了,国家的拨款也要了,毕业找不到工作是学生自己倒霉,学校并不承担责任。所以,大学争着做的,不过是些“政绩工程”:弄几个“学科重点”,搞几个“世界一流”。而谁是重点,谁是一流,也是少数学者、教授关起门来在那里评来评去。真正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毫无说话的权利。 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幅度削减国家对大学的直接拨款。大学要逐渐靠学费来维持。同时,国家要把原来的大学拨款,用来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贷款制度,使凡考试合格的学生自动享受一笔无息贷款,让学生自己决定选择哪个学校,并用这笔贷款支付受教育费用。这笔钱中的一部分,可交给大学来发放。学生毕业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逐年偿还。 这样做将有如下后果: 第一,大学将越来越依赖市场,而非国家拨款。学生不选择学校,学校就财源枯竭。各校不得不集中精力吸引学生,而不是搞几个政绩工程来作秀。大学竞相升格的风气就会止住。一些规模小的学校会安于其位,基于市场的需要发展更实用的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基层人才。 第二,大学对教育将更为负责。因为一部分学生贷款将由学校发放,如果学校培养的人不适合市场需要,或教育质量不过关、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贷款就收不回来。所以,学校对教育质量的任何疏忽,都会受到直接的、迅速的惩罚。 第三,促进了社会公平,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普遍提供学生贷款,将使贫穷的学生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由于学生意识到目前的贷款自己以后要掏腰包偿还,对现有的机会就会倍加珍视。笔者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上大学时,大家不仅不缴学费,穷困学生还每月领取生活费。公平虽然公平,但许多学生对白来的教育机会不加珍视,在牌桌上消耗4年的大有人在。而教育贷款,则是帮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投资,刺激他们好好经营在学的4年。 教育贷款,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都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远比什么“一流教师”等等的问题重要。遗憾的是,这么基本的问题,却在当前的大学改革中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高等教育这样重大的公共问题的讨论,几乎全被大学中的几个教授、权威所垄断。他们彼此观点虽然各异,却几乎没有人愿意呼吁国家给大学“断奶”、让教育的消费者成为大学的衣食父母。相反,什么“堵车是社会进步”呀、“大学教授有别墅是小康的标志”呀之类的怪话,不停地从大学教授嘴中冒出。而一旦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成为学校的衣食父母,大学建设这样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就不会被少数特权阶层所垄断;大学的教授们,就会更虔卑也更负责地为受教育者服务。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